《诗经·小雅》提到中原一词:”漆沮之从,天子之所。瞻彼中原,其祁孔有”。查注释“漆沮“,为两条河流,一个是漆水,一个是沮水,是两条很老的河流,早在《尚书·禹贡》中就有记载: “又东过漆沮,入于河”。两水都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,两河汇流后,河名互称,也叫漆沮水。这个中原,与印象中的河南相去甚远。
难道陕西在古代也叫中原吗?
中国的中原到底所指何处
现代语境下的中原,一般指黄河中下游地区,大致以河南洛阳到开封一带,这个地理概念的中原历史上也叫华夏、中土、中州,也可指代现在的河南全省。当与外族、外国并列出现时,中原又指代中国。
中原,有"天下至中之原"的意思,被视为天下之中心,随着王权通知一时的强化,原来的地理概念转变成政治概念 ,中原成了王化之地,以区别于四周所谓的蛮夷戎狄之地。
《诗经》收集的诗歌从西周立国之初到春秋中叶,最迟到孔子时期,跨度四五百年,以西周时期为主,此时,西周京都尚在陕西风镐之间,因此《诗经》作品所描述的中原,应该主要指关中地区。
西周时期的河南一带,应该只是西周中原的一部分,其核心部分是以镐京(长安)为中心的关中平原。
古籍中的“中原”
除了《诗经》出现中原一词,历代史书典籍不乏关于中原的记载。
隋代大儒王通在《中说》说:”夏都安邑,汤都亳,周都雍洛,皆中原之囯也。“雍即古雍州之地,泛指关中一带。
明代学者缪希雍在其《葬经翼》写道:"关中者,天下之脊,中原之龙首也。他肯定了中原的核心部分在关中,并且是中华龙的头部位置。
宋带学者薛季宣在其《浪语集》中说:“论中原形势,常以关中为诸夏之首“。
等等,所述中原,皆为关中之地。
所以,在春秋之前的低价中出现的中原、中国、华夏诸词语,大抵是指陕西关中的渭水流域,而非后来的洛水流域。东周迁都洛阳,魏晋及其以后的王朝多以现在的河南之地为京师,因此,“中原“的概念随着王都的东迁而发生变化,此后,中原一词便成了以河南为中心、辐射周边地区的地理名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