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德经的奥秘:带你穿越汉宋,直达三代,领悟原汁原味的《道德经》!

no.1 绕过汉宋,直达三代

后人读经典往往盲人摸象,断章取义,各取所需,以至于肢解经典,贻害无穷。比如《道德经》创作于周晚期,后世研习老子及其《道德经》,先是汉儒后是宋儒,结果是,经典原汁被加进汤料,而后人的后人又苦于时代的久远,无力直达愿意,只得采取“隔代瞭望法”来解读,远远望去,影影绰绰,似是而非,似有还无,致使本就玄远深奥的古籍原意与释义与越来越远,越发玄而又玄,恍兮惚兮。

比如,我们解读《道德经》,市面上流行版本何止千百种,竟然相去甚远,甚至相互矛盾。我们为什么不能绕开我们的前人的前人,直达老子那个时代,甚或穿越到老子之前的那个时代?

老子在《道德经》多次提到“古人”、“曲”、“全”、“一”等字眼,而在老子之前的经典无非就是《河图》《洛书》《周易》这“三易”,而“曲”、“全”、“一”又都是《河图》《洛书》的曾经名称。比如:

《道德经》第十章:以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
二十一章:自今及古,其名不去,以顺众父。"

二十二章:古之所谓′曲全’者,岂语哉?诚全归之。曲、曲全、一,等等都是《河图洛书》在不同时代的名称。老子的意思是说,远古圣人们的《河图洛书》,哪里能够用语言能说得清楚呢?确确实实,天地宇宙之一切,都归之于《河图洛书》里面了。

三十九章:昔之得一者,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;地得一以宁;神得一以灵;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;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。

四十二章:古人之所教,亦我而教人。意思是说,我的知识来源于古人,我也用把这些知识传承下去。

综上所述,老子的智慧源于“曲全”、“一”,也就是《河图》《洛书》,而“道”也不是老子的发明,他只是在“曲全”的基础上,对经典古籍进一步诠释,发扬光大。

那么,《河图洛书》的主旨又是什么

no.2“河图洛书”讲的啥

主要内容:“河图洛书”是整个宇宙的人文缩影,是一部由图案组成的无字天书,这部天书是圣人之作、圣人之用的天书。因此,《河图洛书》被称为“帝王之学”,主要包括象形、五行、阴阳、先天等等自然人文万物的庞杂内容,太极、八卦、周易、六甲、九星、风水等等皆根源于此。

 

“河图洛书”为我们揭示了天地万物运行循环的永恒规律,这个规律是由三种阴阳的变化来体现的,这三种阴阳是广义阴阳、狭义阴阳和个体阴阳,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总源头、总开关、总纲领和总原则。

《老子》是一部解释和评论《曲全》(即河图洛书)的专著,因此,必须把《道德经》放在《曲全》的语境下去研读,而不是沿着后世人的注释来领悟。我们现在就借助《曲全》的思想,来解释《老子》中的第一章,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。

老子说:“古人之所教,亦我而教人",″以知古始,是为道纪"等。老子已经很明确地告诉我们:我之所知所传,也不是我的发明,我只是“搬运”古人的智慧而已。可见,读懂《老子》,就得穿越一下,看看老子的智慧到底从何处“搬运”而来。

 

现在,我们就借助《河图洛书》的思想来诠释《道德经》第一章。《道德经》的语言非常精炼简洁,是《老子》的核心内容,其余的内容几乎都是对这一章的解释或延伸。因此,只要读懂第一章,其余的内容便可迎刃而解了。

需要说明的是,《老子》已经被后世无知无畏的人们篡改了,第一章的原文应该是:

道可道,非恒道。名可名,非恒名。无名万物之始也,有名万物之母也。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,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微。两者同出,异名而同谓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no.3解释之前,还要弄明白几个问题

君子文化与小人文化。汉字承载着君子文化和小人文化,其中的显性内容是少年儿童能够读懂的,少年儿童叫小人。所以,就把汉字中的显性内容叫做小人文化。汉字中的隐性内容和神秘内容深奥抽象,少年儿童不能理解,即使是成人,也要具备非凡智慧的人才能读懂。所以,就把隐性内容和神秘内容称为君子文化。如果不用小人文化和君子文化就很难解释清楚。

 

八字属性与内外福报。道家认为:一个人的八字有阴阳属性,以一个人的八字为根据将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类物质,这是道家文化中的顶级学问。

从阴格人的份内福报是从天地万物中的阴性物质产生的;从阳格的人的份内福报是从天地万物中的阳性物质产生的。反之,则是份外福报。份外福报蕴藏着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。因此,道家主张主动放弃份外福报,一点都不能获取。这一点,将在以后文章中渐次展开。

 

 

 

字面意思与微言大义。老子是微言大义的圣人,语言精妙绝伦又异常简洁。有些内容只用一个关键的字代表;有的内容写两头不写中间;有的内容写中间不写两头。但是,没有写的内容他有意让你猜,好在答案是唯一的,请看例子。

第五十一章原文:

道生之而德畜之,物形之而器成之。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也,夫莫之爵也,而恒自然也。道生之,畜之,长之,育之,亭之,毒之,养之,覆之。生而弗有也,为而弗恃也,长而弗宰也,是谓玄德。

 

"道"、“德”二字是非常深奥抽象的,用任何精妙的语言都不能将其表达清楚。于是,老子将道德比喻成一棵果树。其中,将道比喻为树根,树根长出树干枝叶、开花结果,成熟的果子任由需要者采摘,剩下的残枝败叶、落花果皮等掉在树下腐烂变成养份,树根又吸收从树干输送上去开花结果,果子又献给需要者,这种无私的奉献就是玄德。

 

 

 

树根、树干、树枝等就在这种往复循环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粗壮强大,这就叫“德润身”。通过这个比喻,就明白了道德的内容了。但是,在这个比喻中,老子自始至终未说树根、树干、树枝、花果等,他让人们去思考,寻找答案。

最关键的是:这个答案是唯一的。因为在万物中,只有果树具备“生而弗有也,为而弗恃也,长而弗宰也,是谓玄德”这种特征。除了果树,任何物种都不具备这种特征。老子在《老子》中多次重复这个内容,但是,两千多年来,在各个朝代的主流文化中,居然无解。

no.4现在,我们回过头来解读《老子》第一章

分解:

道可道:小人文化中的道是可以说清楚的。

非恒道:君子文化中的道是说不清楚的。

名可名:在小人文化领域内,什么名字都可以叫。

非恒名:在君子文化领域,名是非常高深的学问。

无名:没有一个份内福报的名字。

有名:有一个份内福报的名字。

故:因此。恒:坚持。无欲:主动放弃。也以:即使——也——。观:看见。其:代词,指代份外福报。眇:瞎子。有欲:主动谋取。其:代词,指代份内福报。所微:所有微小的份内福报。异名:名字不同。同谓:说命运相同。玄之又玄:奇妙奇妙真奇妙。

 

 

译文:小人文化中的道是可以说清楚的,君子文化中的道是说不清楚的。在小人文化领域,什么名字都可以叫。在君子文化领域,名字是最高深的学问。没有一个份内福报的名字,不知道开始追求万物中的哪一种物质为份内福报。有一个份内福报的名字,这个名字是万物中的首选,她象母亲一样保护命主。因此,坚持主动放弃一切份外福报,即使是看到巨大的、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禄,也要象瞎子一样看不到,一点都不能获取(无为)。坚持主动谋取一切份内福报,即使是看到一切微小的、难以谋取的功名利禄,也要竭尽全力的去谋取,一点都不能放过(无不为)。两个人同一时刻出生,无论如何,他们的名字是不相同的。因此,就不能够说他们的命运相同。奇妙奇妙真奇妙,取一个份内福报的名字就进入了美好人生的大门。

关于“名”,老子在其他章节也作出了类似的诠释。比如:《老子》第三十二章中说:

“始制有名,名亦既有,夫亦将知止,知止以不殆。”

这段话是对第一章的总结式重复。意思是:名分与限度是相匹配的,福报只在名分应有的限度内。名分内该有的就要争取,不该有的,不要乱作为,即“无为”。所以道家十分注重给万物定性取名,什么样的名字就有什么样的份内福报,一个份内福报的名,将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一个人美妙人生的开启,命主也就知道自己的份内外福报各是什么了,也就是掌握了“无为而无不为”这个行为准则了。如此,则终生无咎。

no.5孔子释“名”

《老子》说:“名可名,非恒名”,孔子解释说:“必也正名乎!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无成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:名实不副,则人生不顺,事业无成。

《老子》认为:影响人生最大的一是名字,二是命运,三是作为。因此,“名”是道家文化中最高深的学问。

《道德经》穿越领悟道德经的奥秘汉宋原汁原味

相关文章

《道德经》“念歪”了什么后果?请看宋真宗赵恒的下场!
《道德经》被誉为万经之王,当然是一部好经。但是再好的经,一旦念歪了,就会适得其反、《道德经》说无为而无不为,老子认为:世界的本原是无,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,无为是实现无不为、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,以无事取天下。老子的无为指的是不妄为,不是不作为,如果真的是要求人什么都不做,《道德经》就不是万经之王了。但有的人却把无为而无不为给掰开了、揉碎了,断章以取义,为自己的不作为贴上尊道贵德的标签,历史上就有一位喜欢念歪经的皇帝,他叫赵恒,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。 无为之下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,在中原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战史...[详细]
2020-02-27
贞节牌坊是什么意思?贞节牌坊的由来
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贞节牌坊?是谁制造的这副沉重的枷锁?在这场扼杀人性的闹剧中,宋明道学家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?贞洁到什么程度的烈女可以旌表敕建牌坊? 也许,贞节牌坊是中国礼教制度下的专属产品,对于贞节牌坊,我们第一会想到的可能是,这又是一位可敬的伟大母亲。是的,每一座贞节牌坊下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。但是对于每一位伟大的母亲而言,那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副副沉重的枷锁,是中国妇女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! 秦始皇首建怀清台,旌表寡妇清的功德 秦始皇时,巴邑(现在重庆巴南区)有个叫巴清的寡妇,她是入选《史记货...[详细]
2020-02-12
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《论语》它们有什么关系?
《易经》是群经之首,《道德经》是万经之王,《论语》是孔子主要言论的辑录。但《易经》是普遍认为的中华文化的源头,是道、儒两家的共同经典。 虽然老子和孔子都从《易经》里汲取营养,发展方面却大相径庭,甚至在根本问题上发生冲突,根本原因在于《易经》一言万端,见仁见智。老子是帝王师,当然站位更高,他是站在帝王的立场来审视这个世界的。关于这一点,可以再说透彻一点。 古代的学校是朝廷创办的公学。公学有两个特点,一是官师合一;而是政教合一。所谓官师合一,就是公学没有专职老师,所有的老师都是由朝廷官员兼任,学生也都是王公贵...[详细]
2020-02-11
老子“不争”的立足点在于“无为”
老子的无为不争贵柔守弱等主张,总会让人联想到无所事事、懦弱、避世等消极情绪,认为老子的思想保守、倒退,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思想截然相反。以孔子的伟大,尚且赞叹老子其犹龙耶,认为老子思想天造地化,神奇莫测,怎么可能被我们一眼看破呢? 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无为不争的处世原则,在于他的贵柔守弱天道精神,在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融合中,各家不断汲取老子的思想营养,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,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熠熠光彩,与儒佛两家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巍巍大厦。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 我们要读懂老子...[详细]
2020-02-07
老子道德经中的道,都是人生大智慧
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,其全部哲学系统都是围绕着道展开。但道可道非常道里面包含着不同含义的道,通常的注家认为,老子的道有常道和非常道两种,常道即是有名有相的道,非常道是指无名无相能生万物的道。 这种注解,显然不足以涵盖老子所言之道的广大精微,以及它的整体性、普遍性、共同性特质。 整部《道德经》,道的主线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道,但同时,老子在不断阐述道的运动变化的法则、规律。但还有的地方,借德以阐道,特指一种准则或典范。因此,老子所言之道,既是形而上之天地母,又是有迹可循的运动变化规律,还是人生修养准则。 作为天地...[详细]
2020-02-03
老子:为何把我的 “无为”理解成“不作为”?误解还是曲解?
人们总是把老子与无为联系在一起,认为学习道德经,就是学习老子的清静无为。但老子真的是说,任他风云变幻花开花落,任他万事蹉跎自生自灭吗?我们来看看: 应该如何解读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八章: 为学者日益,闻道者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也,恒无事,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取天下。 这段话是说无为的境界,是由日损之功累积而成,这个损就是磨掉、克服、摒弃的意思。损掉的是私心私欲。具体可以解释为: 做学问的,知见每天都在增长;修道的,若是每天都能摒弃一点俗世的情欲,日积月累,直至无欲无私,心境两忘,这才...[详细]
2019-05-29
读懂曲字,再读《道德经》《春秋》《易传》等经典就会迎刃而解!
读书三十年,今天终于发现,中国最早、最有智慧、最具有母性光辉的的汉字原来是她: 曲 。 这个判断可能会让你顿感错愕,因为我们知道,中国汉字来源于结绳记事和以图纪事,古人又最重天地、神鬼、祖宗,为何不是天人神鬼祖这些古人最为敬重的图腾,而偏偏是这个曲字呢? 如果我说,中国的古典文化源于神鬼崇拜,源于阴阳学说,源于天人感应,可能你不会反对。但如果说神鬼、阴阳、祖、申、由、甲等等,以及由这些字派生出更多的汉字,而这些汉字都出自曲字,你信吗?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《伏羲女娲交尾图》 这幅图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文化传...[详细]
2019-05-28
道德经的奥秘:带你穿越汉宋,直达三代,领悟原汁原味的《道德经》!
no.1绕过汉宋,直达三代 后人读经典往往盲人摸象,断章取义,各取所需,以至于肢解经典,贻害无穷。比如《道德经》创作于周晚期,后世研习老子及其《道德经》,先是汉儒后是宋儒,结果是,经典原汁被加进汤料,而后人的后人又苦于时代的久远,无力直达愿意,只得采取隔代瞭望法来解读,远远望去,影影绰绰,似是而非,似有还无,致使本就玄远深奥的古籍原意与释义与越来越远,越发玄而又玄,恍兮惚兮。 比如,我们解读《道德经》,市面上流行版本何止千百种,竟然相去甚远,甚至相互矛盾。我们为什么不能绕开我们的前人的前人,直达老子那个时...[详细]
2019-05-26
老子生死关:母亲去世,老子饱餐一顿蒙头大睡,老子生死观是怎么样的?
生死观 老子出生前,父亲作为宋国司马,就战死疆场了,所以老子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,母子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。 老子自幼聪颖异常,十多岁就把前朝礼乐大臣商容的知识学完了,商容又推荐他到周王朝的太学学习,后来担任了周王的守藏室史。在朝中做官的时候,因惦念母亲,经常回家看望母亲,劝说母亲离开老家陈国相邑,到洛阳重置房产,永享天伦。可是,母亲故土难离,宁愿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,也不愿抛家舍业,远徙他乡。 光阴荏苒,一晃就是三十余载。这一天,忽有家讯传来,信中言其家母病危,言辞急切,急盼速回。于是报请周王,归家探视。长...[详细]
2019-05-25
孔子问礼,影响中国2500年。那么,孔子如何解读《老子》?
千百年来,关于老子和《老子》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给后人解读学习《老子》的智慧带来许多麻烦。该从哪里下手?谁的注疏更接近老子?是大智者河上真人,还是年未弱冠的青年才俊王弼?既然孔子曾向老子问礼,我们何不绕过河、王诸公,直奔孔子? 孔子问礼于老子,《春秋》《吕氏春秋》《孔子世家》《礼记》等诸典籍均有记载,并有四次之多。可见,除了老子的的大弟子尹喜外,知老者懂老者,孔子当位列其一。 看看孔老夫子对于老子及其《道德经》作何解答 1、《道德经》的销量问题 光明网、上观新闻这些主流媒体报道说,在西方国家,《道德经》...[详细]
2019-05-24
老子与尹喜的一段对话,终于帮我们解开了《道德经》“道”的真相!
尹喜见老子 尹喜:我是城防的守将,我精通剑道。天天交际应酬精通茶道。今天遇到先生,跟您再学习一下您的道,以后就又多了一门技艺。 老子:你的所谓道,小道耳。 道可道,非常道 我所说的道包含宇宙、天地、万物总体运行的轨迹和规律。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大到包容一切,小到永无止境。这个道,是一切得以产生的根本,又是一切运行的依据。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,一般的道指的是方法、技术,比如你所说的剑道、茶道、棋道等。 尹喜:道何以名之? 老子:名可名,非常名。 我们可以将包含宇宙、天地、万物总体运行轨迹和规律的这个东西起名字...[详细]
2019-05-24
“塞其兑,闭其门”,“用其光,复归于明”;拔出你身体的天线,去接收无尽的
“塞其兑,闭其门”,消除杂音,这是基本要求。因为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”。简单地说就是:不要去外面乱搞,不要老想着声色犬马,不要贪吃贪喝,尤其是那些当官的(驰骋畋猎)太贪玩,搞得自己心荡神移,乐不思归,其结果,只会让你找不到自己的灵魂。...[详细]
2019-05-21
“正一”二字究竟作何解释?看下《云笈七签》《道德经》《道门十规》《二十
作为玄门道众,我们首先应当了解正一派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?也就是要了解正一的内在含义。 那么,正一是什么意思?老祖天师当时立教为什么要以正一为名? 道经告诉我们,老祖天师得到太上道祖亲授他正一盟威之道。也就是说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亲授祖天师的,因而正一之道从老祖天师立教之时就开始了,并以此作为我们入道、学道、行道人的目标。 正一具有怎样的意义 那么,正一具有怎样的意义呢?《云笈七签》中说:正一者,真一为宗。也就是正一是以真一为宗本的。道经里面说正即正以治邪,正的反面就是邪,要以正的东西来克服邪的东西。一就是一...[详细]
2019-05-17
本土不温不火的老子《道德经》在西方的销量超过耶稣《圣经》
在中国不温不火的《道德经》,在持续霸占西方销量排名榜第二的高位之后,又继续攀升。据光明网、上观新闻等媒体报道,在西方,《道德经》的销量已经在2018年超越了《圣经》,跃居所有经典之上,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。 德国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,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《道德经》。 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:这是中国的经典,也是我们的经典。,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,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。 壹 需要道德经拯救没落的西方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,西方人开始关注老子的思想。当时的西方世界...[详细]
2019-05-05
道德经读后感:《道德经》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
《道德经》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, 其中的每个字句所蕴含的深意, 远远超过了其字面的意思。 这些超越时间之上、 凝结着智慧的经典之所以神圣, 是因为它们的文字是开放性的, 它们包含...[详细]
2019-04-26
  • 老子:为何把我的 “无为”理解成“不作为”?误解还是曲解?
    人们总是把老子与无为联系在一起,认为学习道德经,就是学习老子的清静无为。但老子真的是说,任他风云变幻花开花落,任他万事蹉跎自生自灭吗?我们来看看: 应该如何解读《道德经》第四十八章: 为学者日益,闻道者日损。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。取天下也,恒无事,及其有事也,不足以取天下。 这段话是说无为的境界,是由日损之功累积而成,这个损就是磨掉、克服、摒弃的意思。损掉的是私心私欲。具体可以解释为: 做学问的,知见每天都在增长;修道的,若是每天都能摒弃一点俗世的情欲,日积月累,直至无欲无私,心境两忘,这才...
  • 道德经读后感:《道德经》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
    《道德经》是一本超越时间的书, 其中的每个字句所蕴含的深意, 远远超过了其字面的意思。 这些超越时间之上、 凝结着智慧的经典之所以神圣, 是因为它们的文字是开放性的, 它们包含...
  • 贞节牌坊是什么意思?贞节牌坊的由来
    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贞节牌坊?是谁制造的这副沉重的枷锁?在这场扼杀人性的闹剧中,宋明道学家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?贞洁到什么程度的烈女可以旌表敕建牌坊? 也许,贞节牌坊是中国礼教制度下的专属产品,对于贞节牌坊,我们第一会想到的可能是,这又是一位可敬的伟大母亲。是的,每一座贞节牌坊下一定有一位伟大的母亲。但是对于每一位伟大的母亲而言,那一座座贞节牌坊就是一副副沉重的枷锁,是中国妇女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! 秦始皇首建怀清台,旌表寡妇清的功德 秦始皇时,巴邑(现在重庆巴南区)有个叫巴清的寡妇,她是入选《史记货...
  • 老子生死关:母亲去世,老子饱餐一顿蒙头大睡,老子生死观是怎么样的?
    生死观 老子出生前,父亲作为宋国司马,就战死疆场了,所以老子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,母子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。 老子自幼聪颖异常,十多岁就把前朝礼乐大臣商容的知识学完了,商容又推荐他到周王朝的太学学习,后来担任了周王的守藏室史。在朝中做官的时候,因惦念母亲,经常回家看望母亲,劝说母亲离开老家陈国相邑,到洛阳重置房产,永享天伦。可是,母亲故土难离,宁愿忍受母子分离的痛苦,也不愿抛家舍业,远徙他乡。 光阴荏苒,一晃就是三十余载。这一天,忽有家讯传来,信中言其家母病危,言辞急切,急盼速回。于是报请周王,归家探视。长...
  •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,都是人生大智慧
   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,其全部哲学系统都是围绕着道展开。但道可道非常道里面包含着不同含义的道,通常的注家认为,老子的道有常道和非常道两种,常道即是有名有相的道,非常道是指无名无相能生万物的道。 这种注解,显然不足以涵盖老子所言之道的广大精微,以及它的整体性、普遍性、共同性特质。 整部《道德经》,道的主线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道,但同时,老子在不断阐述道的运动变化的法则、规律。但还有的地方,借德以阐道,特指一种准则或典范。因此,老子所言之道,既是形而上之天地母,又是有迹可循的运动变化规律,还是人生修养准则。 作为天地...
  • 本土不温不火的老子《道德经》在西方的销量超过耶稣《圣经》
    在中国不温不火的《道德经》,在持续霸占西方销量排名榜第二的高位之后,又继续攀升。据光明网、上观新闻等媒体报道,在西方,《道德经》的销量已经在2018年超越了《圣经》,跃居所有经典之上,现已荣登世界书籍排行榜榜首之位。 德国电视台曾做过一项调查,每四个德国人家里就藏有一本《道德经》。 一位叫马克的德国人说:这是中国的经典,也是我们的经典。,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因为迷恋老子思想,以至于德国媒体将其专机命名为空中老子。 壹 需要道德经拯救没落的西方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,西方人开始关注老子的思想。当时的西方世界...
  • 老子“不争”的立足点在于“无为”
    老子的无为不争贵柔守弱等主张,总会让人联想到无所事事、懦弱、避世等消极情绪,认为老子的思想保守、倒退,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思想截然相反。以孔子的伟大,尚且赞叹老子其犹龙耶,认为老子思想天造地化,神奇莫测,怎么可能被我们一眼看破呢? 老子思想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无为不争的处世原则,在于他的贵柔守弱天道精神,在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融合中,各家不断汲取老子的思想营养,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,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熠熠光彩,与儒佛两家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巍巍大厦。 老子不争的立足点在于无为 我们要读懂老子...
  • 老子与尹喜的一段对话,终于帮我们解开了《道德经》“道”的真相!
    尹喜见老子 尹喜:我是城防的守将,我精通剑道。天天交际应酬精通茶道。今天遇到先生,跟您再学习一下您的道,以后就又多了一门技艺。 老子:你的所谓道,小道耳。 道可道,非常道 我所说的道包含宇宙、天地、万物总体运行的轨迹和规律。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大到包容一切,小到永无止境。这个道,是一切得以产生的根本,又是一切运行的依据。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,一般的道指的是方法、技术,比如你所说的剑道、茶道、棋道等。 尹喜:道何以名之? 老子:名可名,非常名。 我们可以将包含宇宙、天地、万物总体运行轨迹和规律的这个东西起名字...
  • 读懂曲字,再读《道德经》《春秋》《易传》等经典就会迎刃而解!
    读书三十年,今天终于发现,中国最早、最有智慧、最具有母性光辉的的汉字原来是她: 曲 。 这个判断可能会让你顿感错愕,因为我们知道,中国汉字来源于结绳记事和以图纪事,古人又最重天地、神鬼、祖宗,为何不是天人神鬼祖这些古人最为敬重的图腾,而偏偏是这个曲字呢? 如果我说,中国的古典文化源于神鬼崇拜,源于阴阳学说,源于天人感应,可能你不会反对。但如果说神鬼、阴阳、祖、申、由、甲等等,以及由这些字派生出更多的汉字,而这些汉字都出自曲字,你信吗?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 《伏羲女娲交尾图》 这幅图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和文化传...
  • 《易经》和《道德经》《论语》它们有什么关系?
    《易经》是群经之首,《道德经》是万经之王,《论语》是孔子主要言论的辑录。但《易经》是普遍认为的中华文化的源头,是道、儒两家的共同经典。 虽然老子和孔子都从《易经》里汲取营养,发展方面却大相径庭,甚至在根本问题上发生冲突,根本原因在于《易经》一言万端,见仁见智。老子是帝王师,当然站位更高,他是站在帝王的立场来审视这个世界的。关于这一点,可以再说透彻一点。 古代的学校是朝廷创办的公学。公学有两个特点,一是官师合一;而是政教合一。所谓官师合一,就是公学没有专职老师,所有的老师都是由朝廷官员兼任,学生也都是王公贵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