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5-29 00:33:37 热度:

张任简介:巴蜀名将张任被谁活捉?张任是怎么死的?

张任,益州蜀郡(今四川省成都市)人,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麾下一员将领,曾经在刘备入蜀,南下攻取成都的时候,为刘璋镇守蜀地咽喉要塞雒城,并抵挡了刘备大军很长时间,其间还射死了刘备帐下的首席军事指挥官——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庞统。

在战败被俘以后,刘备非常欣赏张任的忠勇善战,迫切想要招降他到自己麾下。而张任却厉声拒绝了刘备抛来的橄榄枝,毅然以“忠臣不事二主”的可贵气节,宁可引颈受戮,也绝不苟且偷生。最终在刘备的惋惜声中,被推上刑场,斩首示众……

 

 

应该说,张任也算是三国时代,一个名声非常响亮的人物。虽然在史书上出场戏份并不多,却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尤其是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的渲染下,张任真正被塑造成了一个既忠且勇,而且还不乏战场谋略的超级猛将。

从一开始刘备入蜀之时,出言劝谏刘璋提防;到后来双方会面之际,宴会上拔剑对舞,挡住刘备麾下猛将魏延的剑锋,护住刘璋;再到后来落凤坡设伏,乱箭射死庞统;最终在刘备调来援军,实力悬殊的时候,才栽在诸葛亮计谋之下,被擒处死……

 

 

让人不由得感叹,张任如此人才,实在是一位世间难得的良将。也让人想不通,刘璋为什么不早点重用他?试想要是从一开始,就由张任来指挥和调度蜀中之兵马的话,那恐怕刘璋军队的战斗力,至少会被提升一两个档次,不见得会如此轻易地,就被刘备来了个势如破竹,鸠占鹊巢……

而让人更想不通的是,在雒城之战以后,已经大势尽去的张任,为什么又不能良禽择木而栖,顺应天意改投到刘备帐下效力?从此不但他能保住性命,留下可用之身。从此而且蜀汉阵营中,还能就此多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。不至于之后在与曹魏和孙吴的战争中(主要是汉中和夷陵两战),在用人方面如此捉襟见肘、左支右绌……

 

 

历史上真实的张任,是否也是如小说中所描述的,是这样一员忠心耿耿的“神将”?事实上,相对于演义小说中的各种丰富故事剧情而言,史书上所记载的张任将军,其经历要单薄许多。而且关于他入仕的过程,受到刘璋重用的原因,以及最终不愿意投降刘备的缘由,都值得我们深入去解读……

我想,我们还是翻开《三国志》,《华阳国志》等史书,并结合《益部耆旧杂记》等地方史料的记载,去好好还原一下张任这个人物,并尽可能去揭开,缠绕在他身上的一些谜题和疑团……

 

 

首先,我们先要说到张任此人的出生。

细心的读者早已经发现,张任这个人物,虽然在史书和小说上,都有其一席之地,但都是只记录了其“姓”和“名”,而并无其“表字”……我们知道,在两汉三国时期,一般但凡是有点出身来头的人,都会是“名”“字”双全。除非是完全底层,毫无家庭背景的人,才会是这样“有名无字”(如典韦、郭汜等)……

据史料记载,张任确实是出生底层,而且家庭贫寒的人。而他之所以能跨越阶层,出仕益州,并且成为刘璋麾下的官员,最大的原因也是在于,他从小就勇气过人,而且志向远大,凡事敢说敢做,敢拼敢打……在汉末乱世,各地军阀都在拥兵自重的大势之中,他这样的人物,自然是处处都有用武之地的……

(《益部耆旧杂记》:张任,蜀郡人,家世寒门。少有胆勇,有志节,仕州为从事)

 

 

当然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在于刘璋继其父刘焉,担任益州牧之后,在蜀中所采取的“政治平衡”策略。

我们知道,刘焉原本以朝廷州牧的身份入蜀,其真实的目的,却是想以四川为根据地,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。他意图先统治西川,再将两川之地作为自己的后方基地,进而瞅准机会出兵关中,图谋天下并当上皇帝……

所以,为了实现自己独霸蜀中,且发号施令的目的,刘焉一方面大量收留,从北方逃难而来的中原士人和百姓(史称东州派);并将他们作为自己的亲信,用来压制益州本土的士人和官员们,甚至不惜举起屠刀,对其进行过相当程度的迫害和打压。

 

 

然而,虽然对内镇压和集权搞得很顺利,但是在对外战争和征讨上,刘焉却表现得极为惨淡。不仅是联合马腾对长安的进攻,被李傕郭汜等人残暴击退,还因此而损兵折将,将自己两个儿子的性命也赔在了长安(长子刘范和次子刘诞,作为内应暴露被杀)。

在战场失利、两儿亡命、府邸失火被烧等多重打击下,刘焉很快就背生脓疮,不治而亡。只留下益州这么一个混乱的烂摊子,等着之后的人来收拾……原本之前被刘焉压制到无法喘气的,益州本土派的人士们,很快就拥立了刘焉的幼子刘璋为主,并成为了新的益州牧……

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难道这些益州的本土官僚们,还不吸取教训?之前被刘焉的屠杀的鲜血还没干透,就又要捧出他的儿子来继承益州之主?

 

 

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益州本土人士们都不是傻子,他们固然无法容忍和接受,刘焉之前对他们的一再打击和镇压。但是他们也更加明白,在刘焉死后,总得有一个看起来合法的人站出来,继承益州两川之地的统治,并且维护他们的利益。

尤其是,益州西川派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士族,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要翻身做主,并压倒以往在刘焉执政时期,以外来人士为主,且极受重用和抬举的东川派……所以,他们捧出了刘焉的小儿子刘璋,并反对东州派支持的刘璋哥哥刘瑁(刘瑁与东州派吴懿联姻)……

 

 

另一方面,他们也知道,刘璋此人性格温和懦弱,不像他父亲刘焉那么面善心狠。让他当了益州之主,至少不会再使出各种手段,对他们进行血腥的镇压。不仅如此,刘璋在蜀中也没有什么太厚的根基(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朝中为官)。所以想要控制他,也是一件相对较容易的事情……

事实上真是如此吗?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,分析过刘璋其人,知道他确实缺乏军政两方面的能力,算不得一代雄主。然而,刘璋在政治上也并非是一无是处。虽然在表面上,他确实对益州派的人很客气,但是暗地里还是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权衡手段,用以巩固自己的地位……

 

 

据史料记载,在上位益州牧之后,刘璋很快搞起了“分而治之”这一套。他将益州内外的各种矛盾搅合在一块,让外部的张鲁、刘表,内部东州派,西川派等势力相互钳制,并坐收渔利。

尤其是,刘璋将东州派和西川派的大佬级人物,如庞羲、赵韪等,都调出首府成都,在客观上造成了权力掌控上的空隙,便于自己抓权立威……另一方面,刘璋又在赵韪叛乱被平定以后,提拔了大量的益州本土人士为官……

表面上看,刘璋这是在安抚益州本土派。然而事实上,刘璋提拔的官员,大都是益州蜀郡的中下层士族,甚至是寒门人士。也就是说,这些人其实和传统的益州派大地主豪绅们,不完全是一路。

 

 

或者说,这些被新提拔起来的益州官员们,更像是独成一格的“少壮派”。他们蒙受刘璋的提拔之恩,对其忠心程度不是以往的益州派和东州派能比的……有他们坐镇在蜀中,自然也能对于益州和东州两派,都形成一种制衡和震慑的作用……

而张任,就是在刘璋的“提拔运动”中,被选拔出来的军事人才。他和后来大名鼎鼎的叛徒张松,张松的哥哥张肃等人,都是出身于蜀郡的“张氏一族”。

从地方史料分析,我们可以知道,张家这个家族虽然规模很大,人丁兴旺,却苦于一直没有政治上的后台和资本,所以始终只能算是二流家族(类似于廖化所在的荆州廖家,虽有人有地有钱,但在刘备拿下荆州以前,也被蔡、张、蒯三家长期压制,无法入仕)。

 

 

所以,张任的仕途早期,肯定也不会那么顺利。因为在他的身上,被打着一个“少壮派”的标签。是作为后起之秀,被刘璋提拔起来,试图和益州本土派分庭抗礼,并分摊兵权的。所以,他无论如何都会受到益州本土那些,原本掌握军权那些人的抵制和排挤(蜀中军队主要掌控在庞羲王商赵韪等人手中)……

而且,和张松、张肃两个同族人不同。这两人都是纯粹的文官,没有涉及军队,还不会受到太大的阻力。所以能够在刘璋的提拔之下,很快当上太守(张肃任广汉太守)、別驾(张松任益州別驾从事)等高级职务。

 

 

而张任呢?没有任何史料记载,他入仕之初的任何事迹。几乎可以肯定的是,他在更多的时候,他的地位都比较尴尬。虽然空有军级和官职,实际上却是有名而无实,是一个被架空闲置、并且被排挤的角色……

至于演义小说中描述的,张任早早就成为蜀中之名将,而且是刘璋的心腹大将,能够参加高级参谋会议,并发表意见;以及他在和刘备的宴会上,拔剑敌住魏延,护刘璋安全等剧情,其实都是罗贯中所虚构的……

 

 

类似的情况,其实在刘表治下的荆州,也曾发生过。我们可以大致来类比一下:

当初刘表在荆州执政的时候,并不想受制于蔡、张、蒯三家的独揽大权。为了控制荆襄八郡的军权政权,他也曾作出各种布置,并提拔过一些,独立于三家之外的文武官员,如伊籍、向朗、黄忠、魏延等……

后来事实证明,伊籍和向朗等人由于都是文官,所以多少都在刘表麾下担任过一些职务(如县令,郡守等)。而黄忠和魏延,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,他二人都是勇猛善战,且能力不凡的一流将才。但是却由于他们二人的尴尬身份,所以在荆州军界一直郁郁不得志,长期被蔡瑁张允等,荆州掌军派的人物所排挤和压制……

 

 

张任的情况,自然也和黄魏二人比较类似。虽然他也算得上是有勇有略,军事才能不容小觑。然而在益州现有的军队体系和人员架构下,他也只有被压制和排挤的份……

只有等到某一天,在蜀中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。他这样的人,才能在原有的军政体系被打破的同时,得到属于他自己的表演机会……(也类似于黄忠魏延二人,在刘备拿下荆州之后脱颖而出,并在历史上得以留名)

 

 

是的,我们接下来就要说到,张任在历史上所留下的最知名事迹,率军与刘备作战,并镇守雒城,且射死庞统的过程。

据史料记载,在刘备受刘璋邀请,率军入蜀大约一年多以后。双方就撕下了以往和平友好的面纱,并开始了作战(矛盾起因主要是刘备吃相难看,各种无耻行为和嘴脸)。而且战斗一开始,空有着主场之利的刘璋就完全不敌,战场上完全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……这又是为什么呢?

其实这个原因,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归结于,刘璋集团的内部原因……

 

 

我们前面已经说过,刘璋的上位先天不足,虽然玩出各种政治手段,让蜀中各派系之间得以平衡,也平定了赵韪等人的叛乱。但是终究是因为根基不够牢靠,使得刘璋很难真正掌控住益州蜀地的实际权力,更无法染指军队的调度权。

而且,玩“政治平衡”这一套,最大的隐患也就在于其本身,必须要想办法使用各种手段,来维持住这种平衡的形势。所以在很多事情上,刘璋都不得不畏手畏脚,瞻前顾后。因为他稍有不慎,就会令自己好不容易所维持下来的平衡势态,被彻底颠覆……

所以,刘璋不敢下令讨伐北方的张鲁。尽管张鲁驻扎汉中,动不动就南下劫掠,十分讨厌。但要是刘璋一出兵,战场胜负先且不论,就会立刻打破蜀中现有的微妙平衡形势,使得军权出现倾斜,失去自己的控制……

 

 

到时候,领兵在外的大将拥兵自重,甚至是割据一方,不听号令。然后在益州内部,再发生点什么事情,来个煽风点火……说不定仗都还未开打,就会搞得刘璋自己分崩离析,分分钟将他自己放翻……

至于刘备,也正是看中了刘璋根基不稳、麾下派系林立、平衡难以维系等各大弱点。所以才敢打着“帮忙讨伐张鲁”的幌子,大摇大摆率兵入蜀。因为他知道,刘璋非但军政能力远不如自己,而且他治下的益州政权,也并不稳定。只要在他面前把戏演好,就不难在他的眼皮子底下搞各种小动作,最终实现自己强夺益州,并鸠占鹊巢的目的。

 

 

于是,刘备在入蜀过后的一年多时间里,根本就不关心讨伐张鲁的事情。相反,他还和张鲁达成了秘密协议,令两军象征性地小打小闹,心照不宣。与此同时,刘备还将大部分精力,都用在了给自己的“立威”上,拿着刘璋所提供的财物钱帛,四处收拢人心,并积极收买蜀中各派的人物……

更何况,刘璋之前各种玩政治平衡,被他所压制和得罪的“东州派”(法正、吴懿等人),老早就计划着迎刘备入川,成为新蜀地之主。所以,他们一边全力帮助着刘备(提供蜀中地图情报等),一边又不断给刘璋上眼药,灌迷魂汤。使得刘备的各项计划,都进行得非常顺利。

 

 

所以,在双方撕破脸皮,拉下面子开始作战的时候,刘备几乎是势如破竹,进军极度顺利。身后的张鲁和他达成了秘密协议,在汉中帮他顶住曹操大军的压力。而刘备则从葭萌关一路南下,路上各地的守将不是已经被收买,开城投降;就是畏惧于刘备的浩大军势,被吓得弃城而逃……

这种时候,刘璋只得是匆匆启用了张任,让他带兵去出战,上阵迎敌。希望凭借他的军事才能和胆略胆勇,能遏制住敌人一路连胜,并直逼成都的危险形势……然而,在这种十分危急,且又极为被动的战场态势下,仅凭张任一人之力,能挡住攻势咄咄逼人的刘备大军,并力挽狂澜吗?

 

 

事实上,据史料记载,张任一开始与刘备军作战的时候,受整个战场大势溃退的不利影响,也是一败再败。先是与刘璝、泠苞、邓贤等人率兵在涪县一带,与刘备军交战,一连输了几阵……

损兵折将撤退下来以后,张任等人又退守到绵竹。却不想又因为主将李严(东州派的人)的突然投降,而被搞得十分狼狈,险些自己都当了俘虏……

 (《三国志-蜀书-先主传》记载:先主径至关中,质诸将并士卒妻子,引兵与忠、膺等进到涪,据其城。璋遣刘璝、冷苞、张任、邓贤等拒先主于涪,皆破败,退保绵竹)

((《华阳国志》记载:十八年,璋遣将刘璝、冷苞、张任、邓贤、吴懿等拒刘主于涪,皆破败,还保绵竹)

(《三国志-蜀书-李严传》记载:建安十八年,署严为护军,拒先主于绵竹。严率众降先主,先主拜严裨将军。)

 

 

好不容易,张任和另一位蜀中名将——刘璝一起,带着为数不多的散兵,逃到了成都北面的最后一座要塞——雒城。在这里,守城的主将是刘璋的儿子刘循。他所部的人马,也是刘璋手中所仅有的精锐亲兵……

这时候的张任,才算是真正稳住了阵脚。之前连败几轮,被打得丢盔弃甲的他,此时终于能喘上一口气,并且得以重振旗鼓,可以在战场上一展拳脚,并发挥出他的才能和胆略了。

(《益部耆旧杂记》记载:刘璋遣张任、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,为先主所破,退与璋子循守雒城。)

 

 

据史料记载,这一仗确实打得十分惨烈。张任不仅身先士卒,亲自上阵部署防线,鼓舞士气;还动不动派出小股人马出城,袭扰刘备大军侧翼……而之前进展极度顺利,基本上如入无人之境的刘备,也是在雒城这里,遇到了真正的硬钉子。

我们知道,在古代的道路和运输条件下,想要在进军路线上,绕开某些关键的关卡和城池,是几乎不可能的。所以刘备想要兵临成都,并威降刘璋,也必须是要先拿下雒城才行……

于是,在尝试过招游说招降等手段,并且遭到拒绝以后,刘备也只能是领兵强打硬攻。而守城的张任和刘循,也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,就是不后退一步……于是这场雒城之战,一打就是一年多的时间……

 

 

 

 

是的,和《三国演义》上的描述,并不太一样。至少我们在罗贯中的笔下,几乎看不到这场战役的旷日持久。反而印象最深的,是刘备的首席军师庞统,在战役一开始就抄小道进军,并踩进了张任的埋伏圈,留下了“落凤坡凤雏折翼”的典故……

然而事实上,庞统并非是死于张任军的埋伏。而是在率兵久攻不下雒城之后,出于立功急迫的心态,而亲临前线指挥。结果不慎踏入了城池守军,弓箭射程的范围内,胸口为流矢所射中,才殒命在城墙之下(落凤坡其实是庞统陵墓和祠堂所在的地方,才因此而得名)。

 

 

然而,战役最终的结果,却并没有因为张任射死庞统,而发生改变……据史料记载,在庞统殒命城墙之下后不久,雒城的防线,便被刘备大军成功攻破。就连张任自己,也在战败之后被擒,成为了刘备的俘虏。最终在拒绝刘备的劝降之后,他带着“忠臣不事二主”的悲壮遗言,毅然走向了刑场,被枭首祭旗……

(《益部耆旧杂记》记载:任勒兵出于雁桥,战复败。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,令军降之,任厉声曰:“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。”乃杀之。先主叹息焉。)

 

 

客观来说,能够以新败之兵,在士气低落,且军力战力都远不如敌人的劣势条件下,抵挡刘备军长达一年多的时间。张任能够做到这点,已经是相当不容易。

毕竟,他面对的对手,阵容可谓豪华。主帅是打了半辈子仗的老油条刘备,军师是精通兵法而又谋略多端的庞统,阵前还有能征善战的黄忠、魏延等猛将……

而张任仅凭一己之力,抵挡住这些人的进攻,并支撑起雒城,这座成都北面唯一的要塞……确实能看出他军事指挥能力之强,也无愧于后人称颂他为,“蜀中最后猛将”之称号……

 

 

写到最后,我们再来分析一下,张任在城破被俘以后,宁可引颈受戮,也不愿投降刘备的原因。

个人觉得,除了张任本身气节高尚,忠心耿耿,并感怀刘璋的提拔之恩,不愿背主求荣之外。政治方面的斡旋因素,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缘由……

我们可以大致来推想一下,刘备招降张任的目的,真的是在于欣赏他的胆识和忠勇,所以想将他收归于麾下,并让他继续带兵打仗吗?

 

 

答案恐怕是否定的。因为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,在刘备占据成都,并统领益州过后。真正能得到重用的蜀中人士,基本上全是东州派的人,如法正,吴懿,李严等。尤其是在军队指挥权的分配上,刘备完全不信任西川派的人,就更别提益州旧主刘璋那一系的人……

而张任的身份是什么?前面已经说过,张任籍贯蜀郡,是土生土长的益州本土人士。从蜀中的派系划分上看,他是被划归为西川派。但同时,他又是出生寒门,在刘璋的提携之下才得到入仕的机会,又可以算得上是刘璋麾下,少壮派的人。

 

 

也就是说,张任是“西川派”+“少壮派”的双重身份,并不在刘备的用人名单上。即便是他真的投降了刘备,恐怕他最大的价值,也就是作为刘备的“声望工具”,用以招安蜀中其它掌兵的实力派人物(张任这样的猛将都投降了,你们还抵抗什么)。

之后,他最有可能的归宿,也就是和另一位蜀中名将——严颜一样,表面上尊为上宾,实际上却是被束之高阁,完全排挤出权力体系的核心,更不可能有机会染指军队……

 

 

所以说,张任应该也是深谙政治法则。早早就预料到了,自己投降之后的命运。他觉得,与其这样卑躬屈膝,为了保一条命,而成全别人的声望,被当作别人工具,最后在“降将”的阴影里,憋屈地过完这一生;还不如像个大丈夫一样,慷慨求死……

这样不仅能维系住,自己一直以来的“忠勇”人设。还能在后人的眼中,赢得一身高风峻节的铮铮铁骨……

尤其是在相较于,同属蜀郡张家的张松,那种投降卖主的猥琐行径时。张任的形象,更是显得魁梧而高尚!

 

 

PS:张任的陵墓,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广汉市,北外乡桅杆村(现为广汉市北区公园)中,距金雁湖公园不远。这点和《三国演义》上的描述基本一致(《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》:玄德感叹不已,令收其尸首,葬于金雁桥侧,以表其忠)。

如今,在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的冲刷以后,张任陵墓的墓园已毁,墓碑也于早年散失。但是整个墓体,却依然完好无损,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被列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 

在距离并不算远的绵竹,罗江,绵阳等地(驾车几十公里),还有着“庞统墓”,“诸葛瞻父子祠”,“蒋琬祠”等其它三国古遗迹……

笔者作为四川人,也打算会在不久的将来抽出时间,自驾前往这些地方,去缅怀三国之古,并聆听历史遗风……

张任简介巴蜀名将张任被谁活捉张任怎么死的张任

相关文章

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!诸葛亮骂王朗是真的么?
说起王朗这个名字,相信对三国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,对他都不会感到太陌生。 他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,曾在江东任会稽太守,算是一位诸侯,并曾一度与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为敌。 在被孙策打败以后,王朗逃往中原,在曹操麾下效力,为曹氏一族篡汉立下诸多功劳,成为曹魏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,并官居朝中司徒。 不过,王朗在大众心目中最津津乐道的事迹,还是在于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骂战。 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第93回中,他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,随大都督曹真等人出征,兵至祁山,并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 然而,貌似德高望重的王朗,却在言...[详细]
2022-11-18
诸葛亮儿子诸葛瞻是不是虎父犬子?
诸葛瞻,字思远,是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蜀汉丞相,诸葛亮的儿子。同时,他也是蜀汉后期的一位重臣,袭爵武乡侯,并迎娶了蜀国的公主。 只不过,貌似在地位上沿袭了父亲的诸葛瞻,却并未能继承到诸葛亮的军政能力。不单是在蜀汉朝堂上毫无建树,还在自己唯一一次作为主帅出征的战役中,被魏将邓艾围困于绵竹,最终战死沙场。 不仅如此,诸葛瞻的出征失败,还使得蜀汉所仅存的军事力量被彻底击溃。从此首府成都也失去了北方唯一可供倚赖的抵抗屏障最终,也算是间接导致了刘禅的开城投降,以及蜀汉帝国42年国运的就此终结和灭亡 是的,就名气和历史...[详细]
2022-10-22
张飞义释严颜:三国刘璋麾下最忠诚的战将严颜
严颜,是三国时代一位名气逼人的武将。每当提起他的名字,大家印象中总会跳出一位手持大刀、白发皓首,并且威风凛凛的猛将形象 是的,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中,罗贯中的笔下,严颜的战绩可谓是非常出色。不但擅使硬弓和大刀,有万夫莫敌之勇,还在巴郡城下与大名鼎鼎的张飞恶战数场,不分胜负。最后中了张飞的诱敌之计,才失手被擒 在被张飞的智勇和气度折服以后,严颜决定阵前投诚,归属到刘备麾下。在之后在汉中战役中,严颜也有着相当亮眼的表现和发挥。他作为黄忠的副将,献计夺取曹军屯粮积草之天荡山,还在伏击战中斩杀了曹军主将夏侯德,使得...[详细]
2021-06-26
三国时期四大奇人:左慈、管辂、太平道人于吉、水镜先生司马徽
时势造英雄,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律。东汉末年,天下纷乱,大乱之下成就了许多人,很多人从一介草莽变成了王侯将相,甚至做了帝王。当然,在乱世之下,也有些人虽然有惊天绝地的本事,却没有野心,没想过建功立业,这里面就有三国时期的四大奇人! 这四大奇人,出生不同,境遇不同,结局不同,身份不同,但相同的都是精通于道术的高人!下面就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。 第一位:乌角先生左元放 左慈,道号乌角先生,字元放,三国时期道术第一的道士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其一天师张道陵早已仙去,传位到了孙子张鲁手里,张鲁虽然治理有方,但道术上没有...[详细]
2021-06-25
向宠简介:三国向宠怎么死的?
向宠,是三国时代蜀汉的一员将领。但凡是读过诸葛亮名作《出师表》的朋友,对他的名字应该都不会感到太陌生。因为在文中有一个独立的段落,曾专门提到过这位向宠将军,并称赞他为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。 (《前出师表》记载: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,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督。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) 应该说,能够得到诸葛亮如此高评价的人,应该军政等各方面的能力,都是不会差的。然而我们翻遍整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,却完全找不到向宠这个人物,在战场上的任何记录,也寻不到他在蜀汉政...[详细]
2021-06-12
张任简介:巴蜀名将张任被谁活捉?张任是怎么死的?
张任,益州蜀郡(今四川省成都市)人,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麾下一员将领,曾经在刘备入蜀,南下攻取成都的时候,为刘璋镇守蜀地咽喉要塞雒城,并抵挡了刘备大军很长时间,其间还射死了刘备帐下的首席军事指挥官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庞统。 在战败被俘以后,刘备非常欣赏张任的忠勇善战,迫切想要招降他到自己麾下。而张任却厉声拒绝了刘备抛来的橄榄枝,毅然以忠臣不事二主的可贵气节,宁可引颈受戮,也绝不苟且偷生。最终在刘备的惋惜声中,被推上刑场,斩首示众 应该说,张任也算是三国时代,一个名声非常响亮的人物。虽然在史书上出场戏份并不...[详细]
2021-05-29
夏侯惇念dun还是chun?夏侯惇简介
夏侯惇的惇念作dūn,声母是d,韵母是un,声调是一声 夏侯惇,字元让,是三国时代曹魏阵营的一名武将,也是一个令人如雷贯耳的响当当人物。一说起他的名字,大家脑海里都会立刻浮现出,一位独眼单睛,脸带伤疤,并且威风凛凛的猛将形象。 是的,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中,夏侯惇的单挑战绩也颇为出色:几回合干掉董卓麾下大将徐荣;三回合丢翻袁术帐下猛将桥蕤;败高顺,刺曹性,拔失啖睛;在滑州界首,更是与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关羽大战一场,未分胜负 一般认为,夏侯惇是曹氏亲族(曹家、夏侯家)的武将中,武功最高的一个。在国产著名策略游...[详细]
2021-05-16
沮授怎么读拼音?沮授是几流谋士?
沮授怎么读拼音? 沮授拼音 jǔshu 沮授是几流谋士? 沮授,是三国时代袁绍阵营的一位谋士。据史料记载,他曾经为袁绍监统内外、威震三军,并为整个袁绍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大计。也正是在他的战略计划实施之下,袁绍才能以冀州为基础起家,逐步夺取青州、并州、幽州等地,进而攻占和统一,整个河北的地盘 然而在整个集团的事业达到巅峰以后,袁绍却对沮授逐渐猜忌,几番夺其兵权,并对他提出的各项建议置若罔闻最终,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粮草被烧,惨败于曹操手下。来不及逃走的沮授,也被曹操所俘虏。后来因为拒绝投降和越狱逃跑失败,而...[详细]
2021-04-25
三国陈琳替袁绍写檄文辱骂曹操,为何投降后没有被杀,反而受到重用?
魏武帝曹操外宽内忌、睚眦必报,但凡是得罪过他的人鲜有能善终者,就连头号大谋士荀彧也因为反对他称魏公,而落得被逼自杀的结局。但凡事都有例外,袁绍的幕僚陈琳当年曾写檄文辱骂曹操,但在投降后却得以善终,并深受重用,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。那么,曹操为何会一反常态,饶恕得罪过自己的陈琳呢? 01辱曹 汉献帝建安五年(200年),袁绍与曹操鏖战于官渡。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,双方在正式交锋之前,需要先打一场文宣战,以檄文的形式历数对方的罪状。这些檄文通常由擅长文字工作的幕僚来完成,拜这些人的生花妙笔所赐,很多檄文气势磅礴、...[详细]
2021-02-24
吕布简介:吕布的方天画戟专杀义父吗?吕布杀董卓不是因为貂蝉
说起吕布,不管是演义还是民间话本,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三国第一猛将,因此有了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的说法,骑着赤兔马的吕布简直就是天下无敌,可惜人无完人,最少一米八三以上的大帅哥加猛将,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,特别是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骂成三姓家奴。因为他杀了丁原和董卓的缘故,很多网友说这吕布的方天画戟是专捅义父,加上杀董卓的原因,还是为了美人貂蝉。这些都是真的吗,历史上的怎么说的? 都说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是七分真三分假,和历史资料一对照,讲真关于吕布的描述是三分真七分假。首先吕布是不是三国第一猛将就不好...[详细]
2021-02-24
三国延津之战:关羽斩杀颜良之后,袁绍又损失了一位大将文丑
延津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,发生在黄河沿岸的一场战事。此战发生在白马之战后不久,也可以视为官渡之战的组成部分。在白马之战中,白马之战,发生在今河南省滑县境内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(今滑县东北),曹操采纳荀攸之计,引兵先到延津,佯装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,准备乘袁绍分兵应战之机,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。袁绍不知是计,果然派出大量的军队前往延津应战。 荀攸之计的成功实施为曹军奠定了胜局。曹操立刻派遣张辽、关羽突袭白马。颜良为一夫之勇,不善统兵,仓促应战。关羽刺死颜良于万军之中,白马之围遂解。在白马之...[详细]
2021-02-18
三国陶谦三让徐州:陶谦为什么要杀曹操父亲曹嵩?陶谦怎么死的?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不过,对于本文所要说的陶谦,情况则有点特别。在黄巾起义爆发后,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,击破徐州黄巾军,并推行屯田,恢复生产。自此之后,陶谦长期割据在徐州一带,并且击杀了曹操的父亲。那么,问题来了,陶谦最终是什么结局呢? 一 首先,陶谦(132年-194年),字...[详细]
2021-02-17
三国恒范曹爽身边最强谋士,被司马懿称为“智囊”,桓范被谁所杀?
在古装电视剧《虎啸龙吟》当中,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、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,论智识权谋的水平,跟心机似海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,差的不是一个档次。然而曹爽虽然愚笨,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,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。桓范(?~249年),字元则,沛郡龙亢县(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大臣、文学家、画家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曹爽身边最强谋士桓范。 一 首先,桓范于建安末年入丞相府,辅佐东汉丞相曹操。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曹操...[详细]
2021-02-13
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三足鼎立,魏蜀吴的战略规划都是什么?
在大分裂时期,对于志在逐鹿天下的群雄来讲,地盘和军队虽然最重要,但是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战略规划,走一步说一步,最终只能成为被消灭的对象。而有明确战略规划的群雄,就算最终不能做天下共主,但至少也能实现长期割据一方、称王称帝的梦想。那么,呈三足鼎立之势的曹操、刘备、孙权,他们各自的战略规划都是什么?最终的实施效果如何? 曹操剧照 首先来讲曹操。自陈留起兵后(189年),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,曹操一直忙于参加讨伐关东讨伐董卓联盟、镇压青徐黄巾军等活动,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打仗、招兵、抢地盘,没有时间去思考集团的发展战...[详细]
2021-02-12
东汉末年,张济、孙坚这两位诸侯率军攻打刘表,结果都丢掉了性命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张济和孙坚,也是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被杀了。并且,对于张济和孙坚来说,拥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都是在进攻荆州牧刘表的时候,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。 一、张济 一方面,张济(?-196年),字号不详,武威郡祖厉县(今甘肃省靖远县)人。东汉末年的诸侯...[详细]
2021-02-11
下辨之战失败原因:张飞、马超联手出击,却被曹操的族子曹休击败
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,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。根据《三国志》等史料的记载,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发起,至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五月结束,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。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、曹操。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、马超、赵云、黄忠、法正、黄权等,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、曹休、曹真、曹洪、张郃、徐晃、郭淮等。此战刘备占据汉中,领土得到扩张,进而称王。 对于汉中之战来说,因为持续了两年左右。所以,汉中之战之下,还包含了若干战役,比如大家熟悉的定军山之战,就是汉中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就笔...[详细]
2021-02-11
三国辛毗怎么死的?
袁绍(?-202年6月28日),字本初,汝南汝阳(今河南省商水县)人。东汉末年诸侯,袁逢的儿子。袁绍出身汝南袁氏,四世三公。在东汉末年,袁绍起家大将军(何进)掾,参与指挥诛杀宦官。怒斥董卓,出任渤海太守,册封邟乡侯。初平元年(190年),袁绍担任关东联军首领,带兵讨伐董卓,自号车骑将军。之后,袁绍励精图治,先后占据冀州、青州、并州、幽州地区,势力达到顶点。建安五年(200年),发动官渡之战,兵败于曹操。 作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,袁绍自然是人才济济,比如在武将中,张郃、高览、颜良、文丑等人,就曾是袁绍...[详细]
2021-02-08
东汉末年诸侯公孙康,割据辽东,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、袁熙和速仆丸斩杀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不过,对于本文所要说的公孙康,则是一个例外了。 在东汉末年,虽然公孙康割据辽东,但是,公孙康却没有被曹操、刘备、孙权等诸侯消灭。当然,主要是因为当时辽东地区远离中原之地,这让公孙康可以置身事外。并且,在曹操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的过程中,公孙康更是顺水推舟,这让曹操...[详细]
2021-02-08
三国定军山之战: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确立了三国格局
在汉末三国时期,赤壁之战,无疑是最吸引人们关注和讨论的一场战役了。众所周知,赤壁之战中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。此战之后,孙权、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赤壁之战后,刘备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弱小,所以,到底能不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,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变数的。 在此基础上,就本文所要说的定军山之战,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直接确立了三国格局。换而言之,在定军山之战后,其他诸侯不仅几乎都灭亡后,魏蜀吴三国也在实力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。 对于定军山之战来...[详细]
2021-02-08
蜀汉灭亡后,王濬在益州训练水师,最终一举消灭东吴
公元263年8月,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,派遣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三路攻蜀。蜀将姜维、廖化率军以剑阁(今四川剑阁)险道为屏障,阻击魏军主力。在这场战役中,邓艾这位名将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,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,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(今甘肃文县西北),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,凿山开路,奇袭江油(今四川江油北)。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、攻占涪城(今四川绵阳),进逼成都。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,向魏军投降。公元263年11月,蜀汉正式灭亡,开始了三国时代结束的序幕。 在蜀汉灭亡后,司马昭...[详细]
2021-02-06
张绣叔叔张济,率军攻打刘表,结果中箭身亡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张济,曾是东汉末年的诸侯,结果在率军攻打荆州牧刘表的时候,中箭身亡。而在张济被杀之后,他的侄子张绣执掌了张济留下的兵马和地方,继续割据在南阳一带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张济这位汉末群雄。 一 首先,张济(?-196年),字号不详,武威郡祖...[详细]
2021-01-31
蜀汉八位“尚书令”:法正、刘巴、李严、蒋琬、费祎、董允、陈祗、董厥...
在古代历史上,就尚书令这一官职,始于秦朝,本为少府的属官,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。一开始的时候,尚书令不仅官职较低,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。但是,汉武帝刘彻这位皇帝在位时,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,开始重用尚书令,也即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奏章,这等于是在分走丞相的部分权力了。到了东汉时期,尚书令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,乃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丞相。比如一些大臣,往往会领尚书事(即录尚书事)。 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蜀汉,历史上就有多位大臣担任了尚书令这一重要的官职。那么,问题来了,蜀汉的八位尚书令,法正上榜,另外七...[详细]
2021-01-28
三国袁绍谋士审配,誓死抵抗曹操,最终慷慨赴死
袁绍(?-202年6月28日),字本初,汝南汝阳(今河南省商水县)人。东汉末年诸侯,袁逢的儿子。袁绍出身汝南袁氏,四世三公。起家大将军(何进)掾,历任中军校尉、司隶校尉,参与指挥诛杀宦官。怒斥董卓,出任渤海太守,册封邟乡侯。初平元年(190年),担任关东联军首领,带兵讨伐董卓,自号车骑将军。之后,袁绍励精图治,先后占据冀州、青州、并州、幽州地区,势力达到顶点。建安五年(200年),发动官渡之战,兵败于曹操。 值得注意的是,在官渡之战后,袁绍麾下的谋士可谓损失惨重,比如许攸已经投靠了曹操,田丰、沮授则在公元...[详细]
2021-01-28
东汉末年,刘焉、刘璋父子率先割据益州,甚至有称帝的野心
益州,古地名,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(十三刺史部)之一,其最大范围(三国时期)包含今四川,重庆,云南,贵州,汉中大部分地区,湖北河南小部分,治所在蜀郡的成都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益州因为包含了成都平原,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,促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特别是在汉末三国时期,刘备更是以益州作为基础,建立了和曹魏、东吴相抗衡的蜀汉。当然,在刘备之前,刘焉、刘璋父子,已经在益州割据很长时间了。 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刘焉,无疑是东汉末年率先割据益州的诸侯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是汉室后裔,但是,刘焉却有称帝的野心。那么,问题来...[详细]
2021-01-26
许攸之死:许攸简介,许攸怎么死的?
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。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(今河南中牟东北),在此展开战略决战。为了能够打破僵局,赢得胜利,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(今河南封丘西),继而击溃袁军主力。因此,官渡之战的胜利,促使袁绍势力最终走向了灭亡,从而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中原的基础,也即直接影响到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走向,这是其能够和赤壁之战、夷陵之战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。 在官渡之战中,曹操原本处在极为不利的局面,比如兵力较少,粮草短缺等。但是,因为许攸在关键时...[详细]
2021-01-26
  • 三国恒范曹爽身边最强谋士,被司马懿称为“智囊”,桓范被谁所杀?
    在古装电视剧《虎啸龙吟》当中,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、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,论智识权谋的水平,跟心机似海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,差的不是一个档次。然而曹爽虽然愚笨,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,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。桓范(?~249年),字元则,沛郡龙亢县(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大臣、文学家、画家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曹爽身边最强谋士桓范。 一 首先,桓范于建安末年入丞相府,辅佐东汉丞相曹操。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曹操...
  • 孙权把曹操刘备都熬死了却不能统一天下,孙策临死前说得很明白
    三国时期孙权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少有的高寿之人,活了71岁,他熬死了不知多少同时代的人,那么在曹操刘备后的三国时代,孙权为何没有什么建树,东吴似乎连统一天下的意愿都没有。 其实...
  • 三国定军山之战: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确立了三国格局
    在汉末三国时期,赤壁之战,无疑是最吸引人们关注和讨论的一场战役了。众所周知,赤壁之战中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。此战之后,孙权、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赤壁之战后,刘备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弱小,所以,到底能不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,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变数的。 在此基础上,就本文所要说的定军山之战,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直接确立了三国格局。换而言之,在定军山之战后,其他诸侯不仅几乎都灭亡后,魏蜀吴三国也在实力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。 对于定军山之战来...
  • 文聘的简介:刘表麾下猛将,归降曹操镇守荆州,曾和关羽相抗衡
    文聘,生卒年不详,字仲业,南阳宛(今河南南阳)人。东汉末年,文聘本来是荆州牧刘表麾下的大将,镇守荆州北部,刘表用他来抵御北方诸侯的进攻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刘表死后,其子刘琮继位。当时曹操起兵南征荆州,刘琮与众官商议,决定举荆州之地投降曹操,又唤文聘一起归降,文聘说:聘不能保全本州土地,如此失职,只应待罚而已。曹操接收荆州之地后,文聘才肯去见曹操。 当然,文聘的失礼,没有遭到曹操的惩罚,反而受到了后者的重用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十二月,赤壁之战,曹操战败,但仍掌握荆州部分城池,而江夏郡因与东吴接壤,...
  • 张飞义释严颜:三国刘璋麾下最忠诚的战将严颜
    严颜,是三国时代一位名气逼人的武将。每当提起他的名字,大家印象中总会跳出一位手持大刀、白发皓首,并且威风凛凛的猛将形象 是的,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中,罗贯中的笔下,严颜的战绩可谓是非常出色。不但擅使硬弓和大刀,有万夫莫敌之勇,还在巴郡城下与大名鼎鼎的张飞恶战数场,不分胜负。最后中了张飞的诱敌之计,才失手被擒 在被张飞的智勇和气度折服以后,严颜决定阵前投诚,归属到刘备麾下。在之后在汉中战役中,严颜也有着相当亮眼的表现和发挥。他作为黄忠的副将,献计夺取曹军屯粮积草之天荡山,还在伏击战中斩杀了曹军主将夏侯德,使得...
  • 白帝城位于什么地方?夷陵之战后,刘备留在白帝城,做了白帝城托孤等三件事情
    白帝城位于什么地方?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,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,白帝山上,东望夔门,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,西临奉节县城,北倚鸡公山,地处长江三峡(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,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)西端入口。 章武元年(221年),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,于成都称帝,国号汉,年号章武。同年,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,发兵讨伐东吴,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。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,刘备大怒不许。毕竟,东吴不仅偷袭了荆州,还斩杀了关羽父子,这不能让刘备什么表示都没有,不然也会让麾下将士寒心。 章武二年(22...
  • 沮授怎么读拼音?沮授是几流谋士?
    沮授怎么读拼音? 沮授拼音 jǔshu 沮授是几流谋士? 沮授,是三国时代袁绍阵营的一位谋士。据史料记载,他曾经为袁绍监统内外、威震三军,并为整个袁绍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大计。也正是在他的战略计划实施之下,袁绍才能以冀州为基础起家,逐步夺取青州、并州、幽州等地,进而攻占和统一,整个河北的地盘 然而在整个集团的事业达到巅峰以后,袁绍却对沮授逐渐猜忌,几番夺其兵权,并对他提出的各项建议置若罔闻最终,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粮草被烧,惨败于曹操手下。来不及逃走的沮授,也被曹操所俘虏。后来因为拒绝投降和越狱逃跑失败,而...
  • 合肥之战留守城内:第六次合肥之战,东吴诸葛恪20大军攻打合肥,结果让人大跌眼镜
    合肥之战,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,孙权一方与曹操一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。俗话说守江必守淮、而欲进取中原,也必取淮河流域为跳板。因此江淮之间往往是南北势力的焦灼之地、总会招致双方大军相抗,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战略价值的城镇早期的合肥便是其中之一。赤壁之战以后,曹操势力对江南的战略转攻为守,孙权便希望借助战胜之余威,将自己的战线推广到合肥之北。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曹魏和东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,这六次战役分别为: (第1次)208年十二月209年 (第2次)215年八月 (第3...
  • 三国,为什么刘备其实最厉害?
    学界有这样一句话: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,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,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。 20岁觉得曹操厉害我能理解,挟天子令诸侯,拥军百万征战天下,风头无尽。40岁觉...
  • 张绣叔叔张济,率军攻打刘表,结果中箭身亡
    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张济,曾是东汉末年的诸侯,结果在率军攻打荆州牧刘表的时候,中箭身亡。而在张济被杀之后,他的侄子张绣执掌了张济留下的兵马和地方,继续割据在南阳一带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张济这位汉末群雄。 一 首先,张济(?-196年),字号不详,武威郡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