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1-18 23:26:59 热度:

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!诸葛亮骂王朗是真的么?

说起王朗这个名字,相信对三国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,对他都不会感到太陌生。

他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,曾在江东任会稽太守,算是一位诸侯,并曾一度与号称“江东小霸王”的孙策为敌。
 

在被孙策打败以后,王朗逃往中原,在曹操麾下效力,为曹氏一族篡汉立下诸多功劳,成为曹魏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,并官居朝中司徒。
 

不过,王朗在大众心目中最津津乐道的事迹,还是在于他与诸葛亮之间的“骂战”。

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第93回中,他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,随大都督曹真等人出征,兵至祁山,并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……

 

 

 

 

然而,貌似德高望重的王朗,却在言辞上完全怼不过诸葛亮,不但被后者的唇枪所刺得体无完肤,还搞得自己急火攻心,气血翻涌。

盛怒之下居然连马都骑不稳,当场摔落地上,即刻“阵亡”。

由此留下了“武乡侯骂死王朗”的精彩典故……

就这样,王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,都留下了一个“老而无用”的负面印象。

感觉他是空居高位,却无才学,就连骂人都骂不过,自己反而被怼得哑口无言。

尤其是在诸葛亮正面高大的伟岸形象笼罩下,他简直就是一老朽蝼蚁,只能是口吐献血,被骂到坠马气亡的下场……

真实历史上的王朗,是否也是这样一幅恬不知耻,被活活骂死的形象?

 

 

其实,关于“诸葛阵前骂死王朗”的故事,完全是罗贯中在小说中虚构的桥段。

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,根本没有记录过王朗随军出征,并且与诸葛亮阵前舌战的过程。

甚至无法证明他二人在有生之年,到底有没有会过面……

至于王朗本人,史书记载上的他不仅才智过人,严谨慷慨;而且常年恭俭节约,体恤百姓,注重民生,政绩斐然,可谓是当世之名臣……不仅如此,他的后代子孙也纷纷入仕,官运亨通,可谓是家族兴旺。
 

所以说,历史上真实王朗王司徒,绝不是那个在小说中被骂死的丑角。

关于他的生平事迹,我们还是要根据史书的记载,来好好探寻一番。
 

 

 

陈寿所著《三国志》中,有王朗的单独立传,位于《魏书十三-钟繇华歆王朗传》中,其传记长度高达5400多字。

除开其中一大半是在记录其子孙后代(如儿子王肃)的文字之外,王朗自身传记也长达2400字以上。
 

由此可以看得出,王朗在陈寿笔下的分量,是肯定不低的。

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记载也能从侧面证明,王朗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地位。
 

在这篇传记中,首先记载了王朗的籍贯和表字。

他出生于东海郡郯县(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),本名王严,字景兴。

他早年师从当朝太尉杨赐,并学富五车,通晓经籍,很快就当上“郎中”的官职,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。
 

 

 

在太尉杨赐去世的时候,王朗也本着“一日为师终身为父”的儒家教训,辞去官职为前者服丧,其间还放弃了被举为孝廉,并且升官进爵的机会。
 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王朗字景兴,东海郯人也。

以通经,拜郎中,除菑丘长。

师太尉杨赐,赐薨,弃官行服。

举孝廉,辟公府,不应。

后来,在服丧的几年时间结束以后,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了“茂才”,再次进入仕途。

这时候年纪尚轻的他,虽然还没有担任过什么较高的官职,但也在徐州地界逐渐有了一些名望。
 

我们知道,陶谦并非是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个老好人,他的政治眼光和看人眼力,都是有目共睹的。

而王朗能得到他的提点,并有幸在他门下效力,也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和本事,是不容小觑的。
 

 

 

于是,在后来董卓乱政,废立皇帝,惹得关东诸侯联军勤王的时候,王朗也向陶谦谏言,尽量不要直接参与其争端,而是巧妙地玩起了两面派。

一方面象征性地派出人马支援袁绍的盟军,另一方面却又不和把控朝政的西凉军集团翻脸,反而是以“朝贡”的名义,为其输送物资……

果然,将“两面下注”玩得贼溜的王朗和陶谦,由此获取了政治上的巨大好处。

把控朝政的李傕郭汜等人,在收到来自徐州进贡的巨量物资之后,不仅以汉献帝的名义,封陶谦为安东将军,领徐州牧。

还任命王朗为“会稽太守”,可谓是连升了几级。
 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。

时汉帝在长安,关东兵起,朗为谦治中,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:“春秋之义,求诸侯莫如勤王。

今天子越在西京,宜遣使奉承王命。

“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。

天子嘉其意,拜谦安东将军。

以昱为广陵太守,朗会稽太守)

 

 

我们知道,会稽这个地方,虽然不如中原地方那么兴旺繁华,但是也算是南方大郡。

再加上前些年的黄巾之乱和军阀割据相互征讨,无数中原人为了避战火,都纷纷举家逃往江东或西蜀等地。

所以此时的会稽郡,已经聚集了为数不少人口,算是个很有潜力的地方。

只要在这里励精图治,完全有机会割据一方,成为天下诸侯之一……

据史料记载,王朗在会稽的治绩还是不错的。

他一方加强农耕生产,另一方面使用儒家问话教化民众,使得原本守旧落后的民风得以改善,由此深受当地人民拥戴。
 

尤其是,会稽当地人,还保留着祭祀秦始皇,甚至与夏禹同庙的传统。

而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,不符合儒家思想中提倡的“仁治”。

所以,他逐渐取缔了这种祭祀活动,并将祭祀所用的钱粮都用于改善民生,因此令民众十分感怀。
 

(裴松之注引《朗家传》:会稽旧祀秦始皇,刻木为像,与夏禹同庙。

朗到官,以为无德之君,不应见祀,于是除之。

居郡四年,惠爱在民)

 

 

然而,乱世的战火,也很快烧到了会稽。

在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,号称“小霸王”的孙策,在袁术的支持下率兵进攻会稽,意图扩大地盘。

而作为太守的王朗,也不得不亲自挂帅上阵,与孙氏的精锐部队展开了激战……

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的描述中,王朗是由于收留了在吴郡被孙策击败的严白虎,由此和孙策结怨,所以被打得抱头鼠窜,逃亡中原……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,并没有任何记录表明,王朗和严白虎有过联合的举动。

而且孙策其实从一开始,就没有将严白虎放在眼里,而是决定优先征讨王朗的会稽郡。
 

(《三国志-吴书-孙策传》记载: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余人,处处屯聚。

吴景等欲先击破虎等,乃至会稽。

策曰:“虎等群盗,非有大志,此成禽耳。

”遂引兵渡浙江,据会稽,屠东冶,乃攻破虎等。

 

 

客观来说,王朗与孙策这一战,也算是打得可圈可点。

一开始他手下的幕僚、位居会稽功曹的虞翻,就建议不要与孙策正面硬扛,而是应该暂避其锋。

但王朗认为自己是朝廷官吏,保护城邑和百姓义不容辞,于是决定与孙策交战,在固陵一代摆开阵势,并几度击退了孙策的进攻……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孙策渡江略地。

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,不如避之。

朗自以身为汉吏,宜保城邑,遂举兵与策战)

(《三国志-吴书-宗室传》记载:是时太守王朗拒策於固陵,策数度水战,不能克)

试想,能与孙策这样的战争狂人来往数回合,并在短时间内不落下风。

就此也能够看出王朗在军事方面的水平并不弱。

至少,作为一个太守,他明白“保境安民”的道理,并且能够身先士卒,亲自督战,和强大的敌人斗得是旗鼓相当……

 

 

不过,虽然在正面战场上,顶住了孙策的进攻,但是在孙策使出围点打援的战术后,王朗就招架不住了。

在叔叔孙静的建议下,孙策以疑兵之计抄了王朗的后路,仓促迎战的王朗军不但被击败,还折损了丹杨太守周昕等大将,导致了全线的溃退……无奈之下的王朗,只能步步退走,却又连续被孙策击败。

而他的地盘会稽郡,也从此落入了孙策囊中。
 

(《三国志-吴书-宗室传》记载:静说策曰:“朗负阻城守,难可卒拔。

查渎南去此数十里,而道之要径也,……至昏暮,罗以然火诳朗,便分军夜投查渎道,袭高迁屯。

朗大惊。

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。

策破昕等,斩之,遂定会稽)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败绩,浮海至东冶。

策又追击,大破之。

朗乃诣策)

在演义小说中,描述王朗在战败过后,如丧家之犬一般狼狈逃窜,好不容易才能逃到中原,投到曹操门下。

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,王朗虽然确实有过这么一段长途跋涉投奔许昌的经历,不过却是后来的事情。

而在这之前,他还有过一段被“流放”的故事……

 

 

据史料记载,王朗在兵败以后,受到了孙策的招揽。

因为他曾为会稽地方官,而且治绩不错,在当地享有相当的名望。

再加上,王朗原本就名声在外,是全国闻名的大儒,所以孙策并没有杀他,而是希望他能为自己效力,这样能大大有利于他对江东之地的统治。
 

然而,王朗却并不理会孙策的招揽,因为在他看来,孙策虽然虎气勃勃,也有相当的才能,但是并不能代表当今的“正统”,顶多只能算一方诸侯。

所以,他拒绝为其效力,而是一心只想着能够回归自己所认同的“朝廷”……故此,他遭到了孙策的流放,被驱逐至了偏远的地方。
 

试想,原本的一方太守,封疆大吏,却沦落到了无家可归,且朝不保夕的地步。

在旁人看来,这已经是非常凄惨的下场……但是王朗却并不气馁,反而是高风亮节地收容和体恤自己的亲友旧属,并大方地将自己的财物分予他们,可谓是十分道义。
 

 

 

由此看得出来,王朗这个人,还是有着相当原则性的。

他自觉为朝廷效命,并不认同孙策袁术这类“乱臣贼子”的所作所为。

而且,哪怕是陷入穷困潦倒的困境,他也不会放下自己的信仰和准则。

此等所作所为,已经可谓义士,也算是践行了他作为“一代大儒”的傲骨。
 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虽流移穷困,朝不谋夕,而收恤亲旧,分多割少,行义甚著)

接下来我们就要说道,王朗在曹魏阵营效力,并逐步攀升至“司徒”高位的过程。
 

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,王朗投奔曹操的时间节点,只能大致推断,是在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,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……为了笼络天下人心,并证明自己所拥立朝廷的合法性,曹操就利用皇帝的名义,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名仕入朝效力。
 

 

 

这时候的王朗,也是在曹操的征召之列。

再加上孙策的遇刺暴毙,后来继位的孙权等人,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他的存在,这便是让他抓住了离开流放之地,回归朝廷的机会。
 

不过,王朗入朝的过程,却还是十分曲折。

由于之前被孙策流放至偏僻的曲阿县,身边还有大量的亲族朋属,所以行动起来十分不便。

这一路不但路途遥远,而且由于战乱的影响,导致道路不通……

于是,王朗就这么不顾困难地开始了自己,长达数年的“回归之旅”。

他带着身边的人绕行水路,一路奔波,终于是到达了许都……对于他的投效,曹操也十分高兴,很快就将他任命为谏议大夫,参司空军事。

之后曹操成为“魏王”,王朗则以军祭酒身份领魏郡太守。

后历任少府、奉常、大理。
 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太祖表徵之,朗自曲阿展转江海,积年乃至。

拜谏议大夫,参司空军事。

魏国初建,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,迁少府、奉常、大理)

 

 

所谓“大理”,是古代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,地位大概等同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,地位已经算是相当之高。

而据史书记载,王朗在执法的过程中,总是本着儒家的“仁善”一面。

对于控罪有疑点的案件,他都是从轻判罚,对于罪过不大的人,他也是主张尽量宽恕……和同时期的钟繇一起,二人以治狱而闻名天下。

        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务在宽恕,罪疑从轻。

锺繇明察当法,俱以治狱见)

后来曹操去世,曹丕继任魏王过后,王朗迁任御史大夫,封安陵亭侯。

在之后的“以魏代汉”的过程中,他同样也出了不少的力,不但是继续尽心尽力为其工作,还时常规劝曹丕减轻刑狱,转以扶助幼弱,帮助人民休养生息,以此广施恩泽,提升名望。
 

 

 

最终,曹丕皇帝梦成真,功劳显赫的王朗又进封为乐平乡侯,并改御史大夫为司空,可谓是位极人臣……从此,王朗也算是走上了国家的朝堂,真正处理起了“国事”。
 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文帝即王位,迁御史大夫,封安陵亭侯。

上疏劝育民省刑曰:“兵起已来三十馀年,四海荡覆,万国殄瘁。

赖先王芟除寇贼,扶育孤弱,遂令华夏复有纲纪……”及文帝践阼,改为司空,进封乐平乡侯。

原本,曹丕作为贵族公子,一向有喜好玩乐,四处游猎的习惯。

即便是已经当上了皇帝,也改不了过去这种爱好,反而是经常出游到半夜才回宫。

王朗于是上疏劝谏,告诉曹丕帝王就应该有帝王的样子,不能再这样玩闹下去,有失国体。

曹丕在听取了他的建议以后,也从此收敛了很多……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时帝颇出游猎,或昏夜还宫。

朗上疏曰:“夫帝王之居,外则饰周卫,内则重禁门……违警跸之常法,非万乘之至慎也。

”帝报曰:“览表,……故时入原野以习戎备。

至於夜还之戒,已诏有司施行。

”)

 

 

之后到了黄初二年(公元221年),吴蜀夷陵之战爆发,朝中大部分人都认为,应该举兵支援称藩的东吴,并一举吞灭蜀汉。

但王朗觉得,应该在吴蜀两国的鹬蚌之争中,扮演渔翁的角色,应该等两军相持不下,内耗过后再出兵,并派兵攻打蜀军的要害之处。

曹丕也听从了他的意见……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初,建安末,孙权始遣使称藩,而与刘备交兵。

诏议“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”?朗议曰:“天子之军,重於华、岱,诚宜坐曜天威,不动若山。

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,搏战旷日,智均力敌,兵不速决……”帝纳其计)

之后,吴蜀两国罢兵,再次结盟抗魏。

曹丕征召孙权的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,但孙登没有来,曹丕于是打算以此为理由进攻东吴,并在许昌搞起了大规模的屯田运动,以储备军粮……对此,王朗又提出了反对意见,认为此时曹魏已经代汉,孙吴也开国称帝,所谓“征召”之理由,完全过于牵强。
 

 

 

而且,孙权也并没有明确答复,到底是派儿子来还是不来。

如果曹魏以就此出兵,那么一旦后面孙登来前来报到,那就会搞得骑虎难下。

到时候继续进军也不是,收兵撤退也不是,会影响到曹魏皇室的威望大……与其如此,还不如增强边境的戍守,预防东吴进攻,也是在军事上对其进行威慑。
 

最终,在王朗的建议下,曹丕虽然已经成军而出征,但也并没有发起战争。

只是到长江边上转了一圈之后,便班师回朝,基本上也算是采纳了王朗的提议……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孙权欲遣子登入侍,不至。

是时车驾徙许昌,大兴屯田,欲举军东征。

朗上疏曰:“昔南越守善,婴齐入侍,遂为冢嗣,还君其国……往者闻权有遣子之言而未至,今六军戒严,……”是时,帝以成军遂行,权子不至,车驾临江而还。

 

 

后来到了太和元年(公元227年),曹丕去世,魏明帝曹叡即位。

这时候年事已高的王朗,也依然在曹魏的朝堂上效力。

他不但继续兢兢业业,干好经手的每一件事务,还时常上书曹叡,谏其躬行节俭,尤其是在君王个人生活上,要尽量有度,少搞些营造宫室之类的土木工程。

减少对百姓的征发和税收……

事实证明,王朗的劝诫,对年轻的明帝曹睿也起到了相当的积极影响,在历史上留下了“年少有为”的好评价。

而与此同时,王朗也再一次加官进爵,升任朝中三公之一的“司徒”,并进封兰陵侯,食邑增加到了一千二百户之多……

(《三国志-魏书-王朗传》记载:明帝即位,进封兰陵侯,增邑五百,并前千二百户。

使至邺省文昭皇后陵,见百姓或有不足。

是时方营修宫室,朗上疏曰:“陛下即位已来,恩诏屡布,百姓万民莫不欣欣。

……户口滋息,民充兵强,而寇戎不宾,缉熙不足,未之有也”转为司徒)

 

 

综上所述,我们大致可以勾画出,王朗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脸谱。

应该说,他非但不是我们印象中,那个被诸葛亮骂成厚颜无耻,而且气毙身亡的丑角形象;相反还是一个身居朝堂高位,博学多闻,才能过人,而且还相当有原则性的能臣。
 

早年担任太守的时候,他文能治理一方,武能抵御外敌;

面对“道不同者”的招揽,他选择“不相为谋”,宁可被流放颠沛,也绝不苟且弯腰;

贫困和潦倒缠身时,他也能做到洁身自好,并且扶助他人;

入朝为官身居高位以后,他更是尽心尽力辅佐君王,并时刻上书劝诫,体恤百姓……

 

 

而且在为官治世的同时,王朗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人物,还一直在以实际的行动,来践行着儒家的各种思想。

在《三国志》等史书上,也大篇幅记载过他的谏书全文,不仅文字工整,而且引经据典,篇篇都可谓是规劝倡议文稿的典范……

不仅如此,王朗在学问上的成就,也是不可小觑的。

他一生著有文集三十卷,包括《周易传》、《春秋传》、《孝经传》、《周官传》等。

《全三国文》还收录有《冬腊不得朝表》、《论乐舞表》、《上求正贷民表》、《谏行役夜表》等作品。
 

甚至于后世在研究王朗著作的时候,还将其尊为“王学”!并且在西晋朝廷的支持下,一度曾压倒由同时代儒家大咖郑玄,所开创的“郑学”。
 

 

 

最终,在太和二年(公元228年)去世以后,王朗也得到了“成侯”的谥号。

而且在历史上留下了相当高的评价:

虞翻:“窃闻明府与王府君齐名中州,海内所宗,虽在东垂,常怀瞻仰”

曹丕:“此三公者,乃一代之伟人也,后世殆难继矣”

曹植:“英辨博通,见传异庆。

德实充塞于内,知谋纵横于外。

解疑释滞,剖散盘诘者,王司徒也”

王沈:“朗高才博雅,而性严整慷慨,多威仪,恭俭节约”

陈寿:“王朗文博富赡,诚皆一时之俊伟也。

魏氏初祚,肇登三司,盛矣夫”

张华:“王之学华,盖是形骸之外,去之所以更远”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

 

写到这里,我们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,那就是历史上的王朗,明明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,而且功勋显赫的伟大人物。

为什么到了罗贯中的笔下,就被丑化成了那样一个枉活多年毫无寸功,而且谄谀奉承的“皓首匹夫”?

除了老罗的剧情安排,以及突出诸葛亮言辞功夫,凸显人物形象等目的以外,其实很大程度上,还是在于罗贯中的尊刘贬曹写作立场,需要王朗这么一个角色来背锅。
 

事实上,历史上真实的王朗,确实是曹氏一族的忠臣,虽然不至于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,在曹操死后威逼汉献帝禅位。

但是他在曹氏“以魏代汉”的过程中,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。

所以站在罗贯中的写作立场上,王朗无疑也是汉朝覆灭的元凶之一。
 

 

 

而且在真实的历史上,王朗也确实以书信的方式,向当时的蜀汉进行过劝降,同时还在信中讥笑诸葛亮等人是自不量力。

而诸葛亮虽未直接回信,却也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《正议》,来作为回应,顺带表达自己扶汉伐魏的决心……这一段“书信唇枪舌战”,无疑就成为了罗贯中写作的灵感来源。
 

(王朗《与许文休书三首》:皇帝既深悼刘将军之早世,又愍其孤之不易,又惜使足下孔明等士人气类之徒,遂沈溺于羌夷异种之间,永与华夏乖绝……为身择居,犹愿中土为主择居安,岂可以不系意于京师,而持疑于荒裔乎?详思愚言,速示还报也)

(诸葛亮《正议》:昔在项羽,起不由德,虽处华夏,秉帝者之势,卒就汤镬,为后永戒。

魏不审戒,今次之矣;免身为幸,刑在子孙。

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,承伪指而进书……况以数十万之师,据正道而临有罪,有可得而干拟者哉)

 

 

再加上,王朗去世的年份,正好又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那一年(魏太和二年,蜀建兴六年,都是公元228年)。

所以罗贯中就借机发挥,虚构出了一段诸葛亮和王朗在阵前相遇的戏份,并以书信上的言辞为基础,给二人配上了两段恰如其分的台词,最终成就了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“武乡侯骂死王朗”典故……

尤其是在央视94版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中,唐国强所即兴发挥的那句掷地有声台词:“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”。

更是直接将王朗的形象,牢牢拍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,成为了深入人心的千古笑谈!

 

 

 

 

PS:在王朗去世以后,他的儿子王肃袭爵兰陵侯,后来也继承父志成为儒学大师,官至中领军。

孙子王恂、王虔、王恺等人,官至河南尹、尚书、后将军等,而且个个都封侯拜爵。
 

当然,王朗后代中最有名的还是其孙女王元姬,在嫁给晋文帝司马昭后,生下了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,成为了西晋的开国皇太后……

 

 

 

也就是说,王朗的整个家族,自他入朝为官开始,从汉末到三国再到晋朝,都是显赫之至。

在每一次的血腥的政治斗争中,他们都能巧妙避开争端,甚至家族还越来越兴盛,可谓为“政坛不倒翁”。
 

看起来,“人生赢家”这个称号,放在王朗和他的家族身上,也是完全不过分的!

下一篇:没有了

我从未见过厚颜无耻之人诸葛亮骂王朗是真的么

相关文章

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!诸葛亮骂王朗是真的么?
说起王朗这个名字,相信对三国文化稍有了解的读者,对他都不会感到太陌生。 他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,曾在江东任会稽太守,算是一位诸侯,并曾一度与号称江东小霸王的孙策为敌。 在被孙策打败以后,王朗逃往中原,在曹操麾下效力,为曹氏一族篡汉立下诸多功劳,成为曹魏开国的最大功臣之一,并官居朝中司徒。 不过,王朗在大众心目中最津津乐道的事迹,还是在于他与诸葛亮之间的骂战。 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第93回中,他不顾自己已经七十六岁高龄,随大都督曹真等人出征,兵至祁山,并在阵前与诸葛亮挑起舌战 然而,貌似德高望重的王朗,却在言...[详细]
2022-11-18
诸葛亮儿子诸葛瞻是不是虎父犬子?
诸葛瞻,字思远,是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蜀汉丞相,诸葛亮的儿子。同时,他也是蜀汉后期的一位重臣,袭爵武乡侯,并迎娶了蜀国的公主。 只不过,貌似在地位上沿袭了父亲的诸葛瞻,却并未能继承到诸葛亮的军政能力。不单是在蜀汉朝堂上毫无建树,还在自己唯一一次作为主帅出征的战役中,被魏将邓艾围困于绵竹,最终战死沙场。 不仅如此,诸葛瞻的出征失败,还使得蜀汉所仅存的军事力量被彻底击溃。从此首府成都也失去了北方唯一可供倚赖的抵抗屏障最终,也算是间接导致了刘禅的开城投降,以及蜀汉帝国42年国运的就此终结和灭亡 是的,就名气和历史...[详细]
2022-10-22
张飞义释严颜:三国刘璋麾下最忠诚的战将严颜
严颜,是三国时代一位名气逼人的武将。每当提起他的名字,大家印象中总会跳出一位手持大刀、白发皓首,并且威风凛凛的猛将形象 是的,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中,罗贯中的笔下,严颜的战绩可谓是非常出色。不但擅使硬弓和大刀,有万夫莫敌之勇,还在巴郡城下与大名鼎鼎的张飞恶战数场,不分胜负。最后中了张飞的诱敌之计,才失手被擒 在被张飞的智勇和气度折服以后,严颜决定阵前投诚,归属到刘备麾下。在之后在汉中战役中,严颜也有着相当亮眼的表现和发挥。他作为黄忠的副将,献计夺取曹军屯粮积草之天荡山,还在伏击战中斩杀了曹军主将夏侯德,使得...[详细]
2021-06-26
三国时期四大奇人:左慈、管辂、太平道人于吉、水镜先生司马徽
时势造英雄,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定律。东汉末年,天下纷乱,大乱之下成就了许多人,很多人从一介草莽变成了王侯将相,甚至做了帝王。当然,在乱世之下,也有些人虽然有惊天绝地的本事,却没有野心,没想过建功立业,这里面就有三国时期的四大奇人! 这四大奇人,出生不同,境遇不同,结局不同,身份不同,但相同的都是精通于道术的高人!下面就给大家说说他们的故事。 第一位:乌角先生左元放 左慈,道号乌角先生,字元放,三国时期道术第一的道士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其一天师张道陵早已仙去,传位到了孙子张鲁手里,张鲁虽然治理有方,但道术上没有...[详细]
2021-06-25
向宠简介:三国向宠怎么死的?
向宠,是三国时代蜀汉的一员将领。但凡是读过诸葛亮名作《出师表》的朋友,对他的名字应该都不会感到太陌生。因为在文中有一个独立的段落,曾专门提到过这位向宠将军,并称赞他为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。 (《前出师表》记载:将军向宠,性行淑均,晓畅军事,试用于昔日,先帝称之曰能,是以众议举宠为督。愚以为营中之事,悉以咨之,必能使行阵和睦,优劣得所) 应该说,能够得到诸葛亮如此高评价的人,应该军政等各方面的能力,都是不会差的。然而我们翻遍整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,却完全找不到向宠这个人物,在战场上的任何记录,也寻不到他在蜀汉政...[详细]
2021-06-12
张任简介:巴蜀名将张任被谁活捉?张任是怎么死的?
张任,益州蜀郡(今四川省成都市)人,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麾下一员将领,曾经在刘备入蜀,南下攻取成都的时候,为刘璋镇守蜀地咽喉要塞雒城,并抵挡了刘备大军很长时间,其间还射死了刘备帐下的首席军事指挥官大名鼎鼎的凤雏先生庞统。 在战败被俘以后,刘备非常欣赏张任的忠勇善战,迫切想要招降他到自己麾下。而张任却厉声拒绝了刘备抛来的橄榄枝,毅然以忠臣不事二主的可贵气节,宁可引颈受戮,也绝不苟且偷生。最终在刘备的惋惜声中,被推上刑场,斩首示众 应该说,张任也算是三国时代,一个名声非常响亮的人物。虽然在史书上出场戏份并不...[详细]
2021-05-29
夏侯惇念dun还是chun?夏侯惇简介
夏侯惇的惇念作dūn,声母是d,韵母是un,声调是一声 夏侯惇,字元让,是三国时代曹魏阵营的一名武将,也是一个令人如雷贯耳的响当当人物。一说起他的名字,大家脑海里都会立刻浮现出,一位独眼单睛,脸带伤疤,并且威风凛凛的猛将形象。 是的,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中,夏侯惇的单挑战绩也颇为出色:几回合干掉董卓麾下大将徐荣;三回合丢翻袁术帐下猛将桥蕤;败高顺,刺曹性,拔失啖睛;在滑州界首,更是与过五关斩六将之后的关羽大战一场,未分胜负 一般认为,夏侯惇是曹氏亲族(曹家、夏侯家)的武将中,武功最高的一个。在国产著名策略游...[详细]
2021-05-16
沮授怎么读拼音?沮授是几流谋士?
沮授怎么读拼音? 沮授拼音 jǔshu 沮授是几流谋士? 沮授,是三国时代袁绍阵营的一位谋士。据史料记载,他曾经为袁绍监统内外、威震三军,并为整个袁绍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大计。也正是在他的战略计划实施之下,袁绍才能以冀州为基础起家,逐步夺取青州、并州、幽州等地,进而攻占和统一,整个河北的地盘 然而在整个集团的事业达到巅峰以后,袁绍却对沮授逐渐猜忌,几番夺其兵权,并对他提出的各项建议置若罔闻最终,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粮草被烧,惨败于曹操手下。来不及逃走的沮授,也被曹操所俘虏。后来因为拒绝投降和越狱逃跑失败,而...[详细]
2021-04-25
三国陈琳替袁绍写檄文辱骂曹操,为何投降后没有被杀,反而受到重用?
魏武帝曹操外宽内忌、睚眦必报,但凡是得罪过他的人鲜有能善终者,就连头号大谋士荀彧也因为反对他称魏公,而落得被逼自杀的结局。但凡事都有例外,袁绍的幕僚陈琳当年曾写檄文辱骂曹操,但在投降后却得以善终,并深受重用,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。那么,曹操为何会一反常态,饶恕得罪过自己的陈琳呢? 01辱曹 汉献帝建安五年(200年),袁绍与曹操鏖战于官渡。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,双方在正式交锋之前,需要先打一场文宣战,以檄文的形式历数对方的罪状。这些檄文通常由擅长文字工作的幕僚来完成,拜这些人的生花妙笔所赐,很多檄文气势磅礴、...[详细]
2021-02-24
吕布简介:吕布的方天画戟专杀义父吗?吕布杀董卓不是因为貂蝉
说起吕布,不管是演义还是民间话本,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三国第一猛将,因此有了人中吕布,马中赤兔的说法,骑着赤兔马的吕布简直就是天下无敌,可惜人无完人,最少一米八三以上的大帅哥加猛将,却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,特别是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骂成三姓家奴。因为他杀了丁原和董卓的缘故,很多网友说这吕布的方天画戟是专捅义父,加上杀董卓的原因,还是为了美人貂蝉。这些都是真的吗,历史上的怎么说的? 都说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是七分真三分假,和历史资料一对照,讲真关于吕布的描述是三分真七分假。首先吕布是不是三国第一猛将就不好...[详细]
2021-02-24
三国延津之战:关羽斩杀颜良之后,袁绍又损失了一位大将文丑
延津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,发生在黄河沿岸的一场战事。此战发生在白马之战后不久,也可以视为官渡之战的组成部分。在白马之战中,白马之战,发生在今河南省滑县境内。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(今滑县东北),曹操采纳荀攸之计,引兵先到延津,佯装渡河去袭击袁绍后方,准备乘袁绍分兵应战之机,再以轻装部队回袭白马。袁绍不知是计,果然派出大量的军队前往延津应战。 荀攸之计的成功实施为曹军奠定了胜局。曹操立刻派遣张辽、关羽突袭白马。颜良为一夫之勇,不善统兵,仓促应战。关羽刺死颜良于万军之中,白马之围遂解。在白马之...[详细]
2021-02-18
三国陶谦三让徐州:陶谦为什么要杀曹操父亲曹嵩?陶谦怎么死的?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不过,对于本文所要说的陶谦,情况则有点特别。在黄巾起义爆发后,陶谦被朝廷任为徐州刺史,击破徐州黄巾军,并推行屯田,恢复生产。自此之后,陶谦长期割据在徐州一带,并且击杀了曹操的父亲。那么,问题来了,陶谦最终是什么结局呢? 一 首先,陶谦(132年-194年),字...[详细]
2021-02-17
三国恒范曹爽身边最强谋士,被司马懿称为“智囊”,桓范被谁所杀?
在古装电视剧《虎啸龙吟》当中,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、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,论智识权谋的水平,跟心机似海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,差的不是一个档次。然而曹爽虽然愚笨,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,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。桓范(?~249年),字元则,沛郡龙亢县(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大臣、文学家、画家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曹爽身边最强谋士桓范。 一 首先,桓范于建安末年入丞相府,辅佐东汉丞相曹操。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曹操...[详细]
2021-02-13
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三足鼎立,魏蜀吴的战略规划都是什么?
在大分裂时期,对于志在逐鹿天下的群雄来讲,地盘和军队虽然最重要,但是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战略规划,走一步说一步,最终只能成为被消灭的对象。而有明确战略规划的群雄,就算最终不能做天下共主,但至少也能实现长期割据一方、称王称帝的梦想。那么,呈三足鼎立之势的曹操、刘备、孙权,他们各自的战略规划都是什么?最终的实施效果如何? 曹操剧照 首先来讲曹操。自陈留起兵后(189年),在此后的3年时间里,曹操一直忙于参加讨伐关东讨伐董卓联盟、镇压青徐黄巾军等活动,大多数时间都用来打仗、招兵、抢地盘,没有时间去思考集团的发展战...[详细]
2021-02-12
东汉末年,张济、孙坚这两位诸侯率军攻打刘表,结果都丢掉了性命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张济和孙坚,也是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被杀了。并且,对于张济和孙坚来说,拥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都是在进攻荆州牧刘表的时候,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。 一、张济 一方面,张济(?-196年),字号不详,武威郡祖厉县(今甘肃省靖远县)人。东汉末年的诸侯...[详细]
2021-02-11
下辨之战失败原因:张飞、马超联手出击,却被曹操的族子曹休击败
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,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。根据《三国志》等史料的记载,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发起,至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五月结束,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。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、曹操。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、马超、赵云、黄忠、法正、黄权等,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、曹休、曹真、曹洪、张郃、徐晃、郭淮等。此战刘备占据汉中,领土得到扩张,进而称王。 对于汉中之战来说,因为持续了两年左右。所以,汉中之战之下,还包含了若干战役,比如大家熟悉的定军山之战,就是汉中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而就笔...[详细]
2021-02-11
三国辛毗怎么死的?
袁绍(?-202年6月28日),字本初,汝南汝阳(今河南省商水县)人。东汉末年诸侯,袁逢的儿子。袁绍出身汝南袁氏,四世三公。在东汉末年,袁绍起家大将军(何进)掾,参与指挥诛杀宦官。怒斥董卓,出任渤海太守,册封邟乡侯。初平元年(190年),袁绍担任关东联军首领,带兵讨伐董卓,自号车骑将军。之后,袁绍励精图治,先后占据冀州、青州、并州、幽州地区,势力达到顶点。建安五年(200年),发动官渡之战,兵败于曹操。 作为东汉末年实力最强大的诸侯,袁绍自然是人才济济,比如在武将中,张郃、高览、颜良、文丑等人,就曾是袁绍...[详细]
2021-02-08
东汉末年诸侯公孙康,割据辽东,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、袁熙和速仆丸斩杀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不过,对于本文所要说的公孙康,则是一个例外了。 在东汉末年,虽然公孙康割据辽东,但是,公孙康却没有被曹操、刘备、孙权等诸侯消灭。当然,主要是因为当时辽东地区远离中原之地,这让公孙康可以置身事外。并且,在曹操消灭袁绍残余势力的过程中,公孙康更是顺水推舟,这让曹操...[详细]
2021-02-08
三国定军山之战: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确立了三国格局
在汉末三国时期,赤壁之战,无疑是最吸引人们关注和讨论的一场战役了。众所周知,赤壁之战中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。此战之后,孙权、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赤壁之战后,刘备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弱小,所以,到底能不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,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变数的。 在此基础上,就本文所要说的定军山之战,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直接确立了三国格局。换而言之,在定军山之战后,其他诸侯不仅几乎都灭亡后,魏蜀吴三国也在实力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。 对于定军山之战来...[详细]
2021-02-08
蜀汉灭亡后,王濬在益州训练水师,最终一举消灭东吴
公元263年8月,魏国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,派遣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三路攻蜀。蜀将姜维、廖化率军以剑阁(今四川剑阁)险道为屏障,阻击魏军主力。在这场战役中,邓艾这位名将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,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,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(今甘肃文县西北),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,凿山开路,奇袭江油(今四川江油北)。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、攻占涪城(今四川绵阳),进逼成都。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,向魏军投降。公元263年11月,蜀汉正式灭亡,开始了三国时代结束的序幕。 在蜀汉灭亡后,司马昭...[详细]
2021-02-06
张绣叔叔张济,率军攻打刘表,结果中箭身亡
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张济,曾是东汉末年的诸侯,结果在率军攻打荆州牧刘表的时候,中箭身亡。而在张济被杀之后,他的侄子张绣执掌了张济留下的兵马和地方,继续割据在南阳一带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张济这位汉末群雄。 一 首先,张济(?-196年),字号不详,武威郡祖...[详细]
2021-01-31
蜀汉八位“尚书令”:法正、刘巴、李严、蒋琬、费祎、董允、陈祗、董厥...
在古代历史上,就尚书令这一官职,始于秦朝,本为少府的属官,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。一开始的时候,尚书令不仅官职较低,还没有什么实际权力。但是,汉武帝刘彻这位皇帝在位时,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,开始重用尚书令,也即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奏章,这等于是在分走丞相的部分权力了。到了东汉时期,尚书令的权力得到进一步提升,乃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丞相。比如一些大臣,往往会领尚书事(即录尚书事)。 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蜀汉,历史上就有多位大臣担任了尚书令这一重要的官职。那么,问题来了,蜀汉的八位尚书令,法正上榜,另外七...[详细]
2021-01-28
三国袁绍谋士审配,誓死抵抗曹操,最终慷慨赴死
袁绍(?-202年6月28日),字本初,汝南汝阳(今河南省商水县)人。东汉末年诸侯,袁逢的儿子。袁绍出身汝南袁氏,四世三公。起家大将军(何进)掾,历任中军校尉、司隶校尉,参与指挥诛杀宦官。怒斥董卓,出任渤海太守,册封邟乡侯。初平元年(190年),担任关东联军首领,带兵讨伐董卓,自号车骑将军。之后,袁绍励精图治,先后占据冀州、青州、并州、幽州地区,势力达到顶点。建安五年(200年),发动官渡之战,兵败于曹操。 值得注意的是,在官渡之战后,袁绍麾下的谋士可谓损失惨重,比如许攸已经投靠了曹操,田丰、沮授则在公元...[详细]
2021-01-28
东汉末年,刘焉、刘璋父子率先割据益州,甚至有称帝的野心
益州,古地名,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(十三刺史部)之一,其最大范围(三国时期)包含今四川,重庆,云南,贵州,汉中大部分地区,湖北河南小部分,治所在蜀郡的成都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,益州因为包含了成都平原,再加上易守难攻的地形,促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特别是在汉末三国时期,刘备更是以益州作为基础,建立了和曹魏、东吴相抗衡的蜀汉。当然,在刘备之前,刘焉、刘璋父子,已经在益州割据很长时间了。 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刘焉,无疑是东汉末年率先割据益州的诸侯。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是汉室后裔,但是,刘焉却有称帝的野心。那么,问题来...[详细]
2021-01-26
许攸之死:许攸简介,许攸怎么死的?
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。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(今河南中牟东北),在此展开战略决战。为了能够打破僵局,赢得胜利,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(今河南封丘西),继而击溃袁军主力。因此,官渡之战的胜利,促使袁绍势力最终走向了灭亡,从而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中原的基础,也即直接影响到了汉末三国的历史走向,这是其能够和赤壁之战、夷陵之战相提并论的重要原因。 在官渡之战中,曹操原本处在极为不利的局面,比如兵力较少,粮草短缺等。但是,因为许攸在关键时...[详细]
2021-01-26
  • 白帝城位于什么地方?夷陵之战后,刘备留在白帝城,做了白帝城托孤等三件事情
    白帝城位于什么地方?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白帝村1号社,地处瞿塘峡口长江北岸,白帝山上,东望夔门,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,西临奉节县城,北倚鸡公山,地处长江三峡(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,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)西端入口。 章武元年(221年),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,于成都称帝,国号汉,年号章武。同年,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,发兵讨伐东吴,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。孙派遣使者前来请和,刘备大怒不许。毕竟,东吴不仅偷袭了荆州,还斩杀了关羽父子,这不能让刘备什么表示都没有,不然也会让麾下将士寒心。 章武二年(22...
  • 沮授怎么读拼音?沮授是几流谋士?
    沮授怎么读拼音? 沮授拼音 jǔshu 沮授是几流谋士? 沮授,是三国时代袁绍阵营的一位谋士。据史料记载,他曾经为袁绍监统内外、威震三军,并为整个袁绍集团制定了战略发展大计。也正是在他的战略计划实施之下,袁绍才能以冀州为基础起家,逐步夺取青州、并州、幽州等地,进而攻占和统一,整个河北的地盘 然而在整个集团的事业达到巅峰以后,袁绍却对沮授逐渐猜忌,几番夺其兵权,并对他提出的各项建议置若罔闻最终,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粮草被烧,惨败于曹操手下。来不及逃走的沮授,也被曹操所俘虏。后来因为拒绝投降和越狱逃跑失败,而...
  • 三国定军山之战: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确立了三国格局
    在汉末三国时期,赤壁之战,无疑是最吸引人们关注和讨论的一场战役了。众所周知,赤壁之战中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。此战之后,孙权、刘备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赤壁之战后,刘备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弱小,所以,到底能不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,实际上还是存在一定变数的。 在此基础上,就本文所要说的定军山之战,不仅奠定了蜀汉基业,更直接确立了三国格局。换而言之,在定军山之战后,其他诸侯不仅几乎都灭亡后,魏蜀吴三国也在实力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。 对于定军山之战来...
  • 三国恒范曹爽身边最强谋士,被司马懿称为“智囊”,桓范被谁所杀?
    在古装电视剧《虎啸龙吟》当中,曹魏大将军曹爽被塑造成一位骄横跋扈、志大才疏的草包将军形象,论智识权谋的水平,跟心机似海、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相比,差的不是一个档次。然而曹爽虽然愚笨,但身边却不乏智谋过人的谋士,可惜都不能得到他的重用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,便是被司马懿称为智囊的桓范。桓范(?~249年),字元则,沛郡龙亢县(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)人。三国时期曹魏大臣、文学家、画家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曹爽身边最强谋士桓范。 一 首先,桓范于建安末年入丞相府,辅佐东汉丞相曹操。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,曹操...
  • 孙权把曹操刘备都熬死了却不能统一天下,孙策临死前说得很明白
    三国时期孙权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少有的高寿之人,活了71岁,他熬死了不知多少同时代的人,那么在曹操刘备后的三国时代,孙权为何没有什么建树,东吴似乎连统一天下的意愿都没有。 其实...
  • 文聘的简介:刘表麾下猛将,归降曹操镇守荆州,曾和关羽相抗衡
    文聘,生卒年不详,字仲业,南阳宛(今河南南阳)人。东汉末年,文聘本来是荆州牧刘表麾下的大将,镇守荆州北部,刘表用他来抵御北方诸侯的进攻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,刘表死后,其子刘琮继位。当时曹操起兵南征荆州,刘琮与众官商议,决定举荆州之地投降曹操,又唤文聘一起归降,文聘说:聘不能保全本州土地,如此失职,只应待罚而已。曹操接收荆州之地后,文聘才肯去见曹操。 当然,文聘的失礼,没有遭到曹操的惩罚,反而受到了后者的重用。建安十三年(208年)十二月,赤壁之战,曹操战败,但仍掌握荆州部分城池,而江夏郡因与东吴接壤,...
  • 三国,为什么刘备其实最厉害?
    学界有这样一句话: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,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,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。 20岁觉得曹操厉害我能理解,挟天子令诸侯,拥军百万征战天下,风头无尽。40岁觉...
  • 张绣叔叔张济,率军攻打刘表,结果中箭身亡
    东汉末年,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,直到曹丕称帝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,互相攻伐兼并。经过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,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。因此,这意味着东汉末年的很多诸侯,都被消灭了。其中,就本文所要说的张济,曾是东汉末年的诸侯,结果在率军攻打荆州牧刘表的时候,中箭身亡。而在张济被杀之后,他的侄子张绣执掌了张济留下的兵马和地方,继续割据在南阳一带。以下,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张济这位汉末群雄。 一 首先,张济(?-196年),字号不详,武威郡祖...
  • 合肥之战留守城内:第六次合肥之战,东吴诸葛恪20大军攻打合肥,结果让人大跌眼镜
    合肥之战,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,孙权一方与曹操一方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。俗话说守江必守淮、而欲进取中原,也必取淮河流域为跳板。因此江淮之间往往是南北势力的焦灼之地、总会招致双方大军相抗,因此也涌现了一大批极具战略价值的城镇早期的合肥便是其中之一。赤壁之战以后,曹操势力对江南的战略转攻为守,孙权便希望借助战胜之余威,将自己的战线推广到合肥之北。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曹魏和东吴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6次冲突,这六次战役分别为: (第1次)208年十二月209年 (第2次)215年八月 (第3...
  • 张飞义释严颜:三国刘璋麾下最忠诚的战将严颜
    严颜,是三国时代一位名气逼人的武将。每当提起他的名字,大家印象中总会跳出一位手持大刀、白发皓首,并且威风凛凛的猛将形象 是的,在《三国演义》小说中,罗贯中的笔下,严颜的战绩可谓是非常出色。不但擅使硬弓和大刀,有万夫莫敌之勇,还在巴郡城下与大名鼎鼎的张飞恶战数场,不分胜负。最后中了张飞的诱敌之计,才失手被擒 在被张飞的智勇和气度折服以后,严颜决定阵前投诚,归属到刘备麾下。在之后在汉中战役中,严颜也有着相当亮眼的表现和发挥。他作为黄忠的副将,献计夺取曹军屯粮积草之天荡山,还在伏击战中斩杀了曹军主将夏侯德,使得...